IV號灰熊突擊炮        

1942年早期,埃克特公司被要求在克虜伯公司的協助下開發一種新的突擊炮(步兵支援型自行火炮)。原型車在IV號坦克的改進型底盤上開發。1942年10月2日的會議上,施佩爾發佈了新的突擊炮計畫。1942年10月14日,該車的設計向元首做了展示。希特 拉根據設計,立即下令必須在1943年春天完成40到60輛這種突擊炮。新的突擊炮採用IV號坦克的底盤,裝備一門43型12倍口徑的150毫米榴彈炮,由斯柯達公司在sIG 33炮的基礎上開發。1943年2月,斯柯達公司完成了原型車。

很快陸軍就訂購了60輛IV式突擊炮(後來被命名為灰熊式突擊炮)。1943年,由於前線部隊的急切需求,希特拉下令開始IV式突擊炮的正常生產。4月14日,全部的成品都轉屬古德林將軍(當時的裝甲兵總監)直屬。60輛產品中,50輛送到前線,10輛作為後備儲存。5月4日,希特拉的瞎指揮又開始了:他命令將突擊炮的戰鬥室和車體製作為可分離式,理由是 「便於修理」。考慮到乘員的生命安全,該命令沒有被執行。1943年5月15日,IV式突擊炮正式向第三帝國的領導人們做了展示。

灰熊突擊炮按計劃在1943年5月下旬開始生產。1943年12月,全速生產才正式開始。1944年1月,IV式突擊炮正式命名為灰熊。1943年3月到1945年3月,一共有298輛(一說306輛)IV式灰熊突擊炮 被製造出來。這些車輛全部使用了翻新的或新建的IV式坦克底盤,許多家分包商提供的部件均在德國埃森工廠進行組裝。

小部分中/晚期生產型的灰熊突擊炮還被用作指揮車,配備了額外的電臺和天線,編號Bef.Stu.Pz.IV。克虜伯公司還計畫過用灰熊的底盤和車體建造一種IV式自行反坦克炮,裝備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但一共只造了一輛原型車。

IV式灰熊突擊炮的第一次露面是在1943年夏季隨第216突擊炮營在庫爾斯克作戰。216突擊炮營後來活躍在義大利的安奇奧戰線。後來另外三個突擊炮營——第217、218和219突擊炮營組建後分別在東線和西線活動,每營裝備46輛灰熊和85輛其他車輛,他們在前線一直作戰到戰爭結束。灰 熊還裝備了一個特殊單位一一一第218連級特遣隊,出現在鎮壓華沙起義的德軍部隊中。灰熊在部隊中還另有一個外號斯圖帕。

今天,這種有趣的IV式灰熊突擊炮(晚期生產型)還可以在法國塞謬爾戰車博物館和德國蒙斯塔戰車博物館中看到。

 

回到「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