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林神經毒氣

說到沙林的發現和合成當然也少不了德國化學家史賴德。

史賴德博土在發現塔崩後被調到魯爾最先最的實驗,工作條件大大改善,科研基金完全保証,因而他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由於實驗室設備先進 ,通風設備極佳,史賴德可以一心一意地深入研究有機磷。

1939年,史賴德博土在研究有機磷時,發現了比塔崩毒性更高的毒素,學名甲氟膦酸異丙酯史賴德博土把它命名為沙林 ,這名字由4個研究此毒劑的關鍵人物開始字母組成的。

就像發現塔崩一樣,史賴德博土在研究完後立即把成果送到德國軍軍械部化學戰局研究 ,並很快展開發展工作。

純淨的沙林為無色液體,工業品沙林則呈淡黃色或棕色。沙林雖為毒劑,但味道卻不難聞,而且還略帶有蘋果香味,沙林極易滲入多孔表面和油漆表面,它的蒸氣容易被多孔物體例如磚、瓦、水泥、木材、紡織品所吸附 ,能與水和多種有機溶劑混合,這些有機溶劑是苯、乙醚、乙醇等。

沙林可以裝在炮彈、炸彈等彈藥中,以爆炸方式將其分散開來,其中蒸氣和氣溶膠可經呼吸道、眼睛侵入人體;液滴則可使食物和水源染毒,再經消化道進入人體,人員在中毒幾分鐘後便出現瞳孔縮小、流口水、多汗、呼吸困難等症狀,中毒嚴重則呼吸中樞麻痹、心跳停止而死亡,防毒面具和防毒衣等皮膚防護器材可對其進行防護。

沙林在1943年9月在法爾肯哈根開始進行大規模生產。但由於盟軍向德國本士大舉進攻,所以到了二戰結束,德國只生產了少量的沙林。

 

回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