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登衝鋒槍
一次大戰後,英國官方對衝鋒槍並不感興趣,所以英國陸軍斷然拒絕了採用衝鋒槍。
1940年,英國在法國的遠征軍由敦克爾克大撤退,於是,防止德軍入侵英倫三島的議題提前浮上台面了。當時,英國甚麼樣的武器都缺。不僅由於在法國損失了一大批武器,戰時陸空海軍都擴編了 ,加之新成立了國民警衛軍,因此需要武器裝備,特別是輕便武器,其中自然包括奇缺的衛鋒槍。需求數量之大,時間之緊,可想向知。所以,司登衝鋒槍可以說是大戰逼出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英國兩個槍械設計師謝波德和杜賽賓在英菲爾兵工廠著手研發衝鋒槍。研發成功後 ,命名時取設計者Shepperd和Turpin姓氏的首字母和工廠名稱Enfield前兩個字母組成,即Sten,中文音譯為「司登」。
司登衝鋒槍結構非常簡單,乍看似乎是由大小不等的管子組成的:槍管是圓的,那很自然,套筒也是圓的,槍托也是圓的,槍機拉柄也是小圓管。於是有人嘲笑它是「水管工人的傑作」。
司登衝鋒槍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費用不到11美元,於是又有人嘲諷說是「伍爾沃思玩具槍」(伍爾沃思是一個出售5至10分美元小商品的美國商人)。
司登衝鋒槍外觀粗糙,而且它英文名稱Stens(複數形式)和英文的「惡臭」Stench形音相似 ,使它又多了一個別號:「臭氣槍」。有一些人經過正在裝箱外運司登的場地時,故作掩鼻狀,啍一聲「臭不可聞」。
從了「水管工人的傑作」、「伍爾沃思玩具槍」和「臭氣槍」外,司登還有許多其他不堪入耳的稱號。司登衝鋒槍的別號之名在槍械史上非常罕見。
司登衝鋒槍有五個型號,分別是:Mk.I、Mk.II、Mk.III、Mk.IV和Mk.V。Mk.I在1941年中研發 ,比較少被部隊使用。Mk.II比Mk.I常用得多,是五個型號中最常用的。Mk.II比Mk.1小和輕,而且有些Mk.II被加上滅聲器,型號為Mk.II(S)。Mk.III是Mk.I的改量型 ,在1943.年開始被部隊使用。Mk.IV只是一種試驗型,從沒有正式生產。Mk.V的內部和Mk.II一樣,但它企圖使Mk.II變成一把「漂亮」一些的槍,洗去那些可惡的別號。Mk.V在Mk.II上加了一個木手柄 ,在後方加了一個槍托和一個容許使用者放上刺刀的瞄準器。
由於Mk.II是五個型號中最常用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有超過100,000枝司登Mk.II被製造出來,所以筆者決定花多一些時間介紹它。司登Mk.II是司登系列中最耐用的一型 ,它不只配給英國軍隊使用,也曾大量空降給佔領區內的反抗軍使用,近至法國,遠至馬來西亞,都是靠它,因為它簡單又耐用,所以能夠勝任這任務,加上它很便宜,可以大量提供給盟友使用。有些Mk.II被加上滅聲器 ,型號為Mk.II(S)。這些微聲司登主要供給SAS突擊隊使用,它發射時的聲響只有扣機板的聲音和小小的聲響 ,非常寧靜。
美國的《二次大戰武器調查報告》中有一段比較客觀的文字說:「司登衝鋒槍在亞伯丁試驗場做過試驗。對它的責難主要集中在外表難看 ,不合常規。但是司登也有很多優點:首先,它是一支威力頗好的武器;其次是成本低;第三是便於迅速大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