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Mk.IID型戰鬥攻擊機

颶風Mk.IID型攻擊影片

1935年11月6日,一架編號K5083的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並在1936年6月開始投入生產。這架K5083就是後來在英倫海峽戰役和北非、地中海等地意氣風發的颶風式原型機。

霍克在1940年時對颶風式進行了修改,將原本使用纖維蒙皮的機翼變更成金屬應力蒙皮,以求使氣流更滑順的流過機翼表面以減少阻力,並將木質的瓦特二葉式螺旋槳換成三葉式,發動機也換裝了梅林20型發動機以提高戰機的馬力,這就是所謂的颶風Mk.II型,颶風Mk.II型也是第一種採用可變距式螺槳的英國戰機。

Mk.II型機的武裝比一型機來的強,像Mk.II型機就裝有7.7毫米機槍12挺,而Mk.I型機則只有8挺,這部份得歸功全金屬化後較強的結構,另外兩邊機翼下方也各裝有用來外掛125kg炸彈或可拋式副油箱用的掛架。不過這批最新的Mk.II型的火力還不能使英國滿足,英國後來竟然製作出一種火力比Mk.II型強得多的Mk.IID型戰鬥攻擊機。

這批戰機到了北非戰場後,以戰鬥轟炸機的身分活躍在戰場上,並對軸心國的地面單位造成很大的威脅,因而獲得「坦克殺手」的美稱。這一種由颶風式衍生出的反坦克機型,除了本身兩個主翼內各裝有的1門維克斯S型40毫米機炮外,翼下還可在各掛1門維克斯S型機炮或4枚火箭。維克斯S型40毫米機炮的穿甲能力比一般20毫米機炮好得多,足以對付德國在戰爭後期的重型坦克。維克斯S型機炮裝了特殊的炮彈,能在400碼外擊穿2英吋裝甲板的穿甲彈(雖然通常的攻擊距離是150碼),之後於1942開發的3磅炮彈使穿甲厚度提高了9%。

不過強大的反坦克火力使它的對空能力下降,使它們不能與敵人的戰鬥機抗衡,加上這些沒有厚重裝甲保護的飛機極易受地面炮火的攻擊,在北非期間就曾被防空炮擊落39架,使它們的實用性下降。

不過Mk.IID型戰鬥攻擊機的反坦克能力卻極好,使它非常稱職備,裝備這種颶風Mk.IID型戰鬥攻擊機的第6飛行中隊參加了在1942年5月至1943年5月的北非戰爭,並擊中了144輛坦克(其中有47輛毀壞)和177輛其他車輛,它使用強大的火力用來獵殺在北非戰場上無遮蔽可躲的戰車群,像德翼兩國的裝甲師團就有嚐過被颶風式轟炸的滋味。1943年11月,這種飛機也被用在遠東戰場,主要使用高爆彈來對付公路及水上運輸。

 

回到「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