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魚魚雷轟炸機
20世紀30年代末,英國海軍艦載轟炸機的主力還是費爾利公司的劍魚,這是一款尚處於20世紀30年代早期水準的雙翼機,最大時速230公里,機動性差,日顯老態龍鍾。在其基礎上費爾利公司又與1937年開發了大青花魚艦載攻擊機,但其性能與箭魚相比並無明顯提高,如其最大速度僅為256公里,退役反而比劍魚要早。
而同時期美、日等國的艦載航空兵都已裝備上了諸如中島B5N、TBD毀滅者等新潮機型。一向以海軍強國自居的英國當然不能讓美國、日本等後生小輩拋在身後。於是,1937年英國空軍部頒布了S.24/37規範,向各大飛機製造商尋求一種單翼艦載魚雷轟炸機。
1938年7月,艦載機設計經驗豐富的費爾利公司的設計方案在提交的六種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後來也就成為了著名的梭魚式魚雷轟炸機。該設計方案為全金屬結構,常規氣動佈局,圓頭的梯形翼,尾翼為傳統的倒T形,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它那少見的上單翼結構和一對巨大的下懸式楊曼襟翼。這是英國使用的第一種單翼艦載攻擊機,也是第一種全金屬結構的此類飛機。
與下單翼相比,上單翼配置不利於迅速生產,且飛行員的視野,特別是向下的視野將會受到很大影響,其優點在於翼身干擾阻力最小,可增大飛機的橫向靜穩定性。楊曼襟翼的使用則是此設計方案的一個亮點,襟翼的角度可以改變以適應飛機做不同的飛行姿態,當飛機水準飛行時襟翼也保持水準,起飛時微微下壓,著艦時則完全放下,而做俯衝攻擊時襟翼要向上折起。這使得飛機既能擁有較快的飛行速度,良好的俯衝性能,又可以在艦上起降時把速度盡可能降低。
梭魚魚雷轟炸機的自衛武器為坐艙後部一挺雙聯裝白郎寧7.7毫米機槍,由無線電操作員操作。它的載彈量可達744公斤,可在機腹挂載一條735公斤重的魚雷,或是機翼下挂載同等重量的普通炸彈、深水炸彈、水雷、照明彈、煙霧彈,甚至一個聲納浮標。
梭魚魚雷轟炸機在l943年1月10服役並加入第827中隊,並被部處在北大西洋。1944年,它也參與了太平洋戰區的作戰。梭魚魚雷轟炸機在沙萊諾登陸中的第810中隊首次參戰。梭魚最著名的一次作戰是攻擊德國的鐵必制號,1944年4日3日,42架梭魚從英國的勝利號及狂暴號航空母艦上起飛,並成功以144公斤及227公斤擊中鐵必制號14次,此次攻擊使鐵必制號不能作戰超過兩個月。
梭魚魚雷轟炸機在皇家空軍服役至1950年代中期,最後被復仇者魚雷轟炸機取代了。現在沒有一架梭魚被保存下來,人們西也不能欣賞這種魚雷轟炸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