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噴氣戰鬥機
除了德國之外,英國算是在二戰中對噴射機發展投入心力最大的國家。早在1930,弗蘭克.惠特爵士已申請了渦輪噴氣發動機專利,並在1935年進入試驗階段。後來更在1937年4月,開發出供噴射機使用的噴射發動機。
英國人在1941年5月14日讓全世界第二種噴射機,E28/39成功的飛上了藍天。E28/39試驗機升空,大大增加了英國人的信心,他們決定進一步研究噴射機,造出可供實用的噴氣戰鬥機來。
在E28/39試飛成功後,格洛斯特的設計師喬治.卡特帶領的設計小組以G.41之名開始進行噴射戰鬥機的研發。1943年5月,G.41完成了首次試飛,原本要命名為雷霆式,不料卻被美國的P-47戰鬥機搶了先,只得改使用流星噴氣戰鬥機之名。
首批量產的機型在1944年7月12日加入皇家空軍的616戰機中隊正式成軍,比德軍KG51的Me-262中隊足足早了8天,讓流星噴氣戰鬥機贏得了「世界上首種服役的噴射機」。由於流星平飛速度快,因此剛開始專門擔任截擊V-1飛彈,雖然早期沒有甚麼戰績,但後來流星式的表現逐漸歩上軌道。不過德軍在1944年9月後由於陣地逐漸失守 ,流星式在那之後便沒有在取得戰果,所以流星式在海峽上空的飛彈攔截戰中成果僅有在8月裡擊落的13枚,跟較早加入攔截戰的蚊式戰機相較起來戰績遜色了許多,不過飛行性能卻逐漸受到飛行員的肯定。
流星噴氣戰鬥機 在皇家空軍第一線服役了17年,1961年9月以後主要用於教練和海上拖空靶等。直到70年代才全部退出戰役,服役時間之長,在航空史上極為罕見。流星噴氣戰鬥機 還先後出口到10個國家,總產量3,850架。流星作為第一代實用型噴射作戰飛機,在世界航空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不愧為二戰名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