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兩棲坦克

1943年,在德黑蘭的英美蘇首腦會議上,美英蘇三國達成協議,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代號「霸王」計劃),引誘德軍兵力到西歐,以減輕蘇聯的壓力。盟軍認為要成功登陸,就需要研製一種水陸兩棲坦克。

1941年,狄高拿斯西拿曾發明一套兩棲系統。該系統頗為複雜,充分地運用了阿基米德的數學和物理學原理。該計劃是在坦克周圍安裝一些會充氣的支架,支架與防水帆布相連。常支架充氣時,支架就會上升,就會帶動帆布,帆布會圍著炮塔周圍,並困著很多空氣,增加兩棲坦克的密度,使它像船一樣浮起。此種系統曾在范倫鐵 和分封領主的車身上測驗過,証實成功。

為了應付在法國的登陸,英國的工程進攻師在何巴特少將的帶領下,開始研究多種不同類型的改裝坦克,被人稱為「何巴特的怪物」,其中當然包括水陸兩棲坦克。何巴特少將決定選用狄高拿斯西拿的兩棲方法來改裝M4雪曼坦克。

這種改裝出來的兩棲坦克裝上了螺旋槳,因此能在水中以時速7公里行駛。由於它能水陸兩用,因此被稱為「雙重驅動」(Dulex Drive),簡稱DD。

盟軍計劃在謀曼第登陸時,DD坦克駛上岸後,即時為支架排氣,露出炮塔,並提供火力支援。

雖然DD坦克是專門為謀曼第登陸而設計的,但效果卻強差人意。美軍在登陸奧馬哈灘頭時,使用了29架DD坦克,其中27架在還沒到岸時便沉了下海。不過它在其他灘頭倒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俊來在強渡萊茵河時也有使用過。

 

回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