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13卡秋沙自走火箭炮
火箭自十八世紀以來便普遍被應用在戰爭。英國海軍的納爾遜將軍在哥本哈根利用火箭摧毀丹麥海軍,俄軍則在高加索戰役中使用康士坦丁諾夫火箭作戰。後來膛線炮的出現使得火箭類武器開始式微,因為火炮更為精準且射程更遠,而且火藥用量也少。
當威力強大的無煙火藥一被發明 的時候,火箭似乎重整旗鼓蓄勢待發,但數年以來似乎人們還無法以新的原料製造出夠大型的火藥筒。當火藥乾燥時,內部會出現裂痕,不必點火就會自己爆炸開來。即使後來這個問題被解決了,還是不清楚火箭比起火炮到底有什麼優勢,後來火箭會持續發展的主因也只是因為它的重量非常的輕罷了。
將一整排火箭裝上炮架或炮座的概念誕生出噴氣推進式轟炸系統,首建於俄國,被稱為RSZO.BM-13-16,也就是較為人所知的「卡秋沙」。 卡秋沙第一次被用來對抗德軍控制的鐵路聯軌站,其毀滅力比原先預期的好,聯軌站因此有好幾日都熄火無法作用。
1941年7月14日,蘇聯紅軍在奧爾沙地區使用了其生產的BM-13型16管火箭炮,轟擊了集結在奧爾沙城鐵路樞紐站的德軍,其猛烈而密集的彈幕,尖銳而異常的聲響,使德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強烈的精神震撼。當時,德軍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武器,稱它為 「鬼炮」。蘇聯紅軍則親切地稱它為「卡秋沙」。從此,火箭炮因為有了卡秋沙這個美稱而名揚天下。
卡秋沙這個名字非常具有傳奇性,據說當時BM-13火箭炮上標有字母K,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不過,包括連長在內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結果各地前線的士兵們幾科異口同聲地把這種出色的武器稱為卡秋沙,其中卡秋沙是一個俄國少女的名稱。最後這個名字載入史冊。BM-13火箭炮的正確名稱在1942年中期以後只准用在秘密檔上,直到戰爭結束才在分開檔中出現。
後來卡秋沙證實可以在一種可輕易部署與移除的平臺上有效進行高密度轟炸。BM-13能在7-10秒鐘內將16枚火箭彈全部發射出去,再裝填一次約需5至10分鐘。一個由18門BM-13型火箭炮組成的炮兵營,一次齊射便可發射288枚火箭彈,能有效地殺傷敵人。
不過若是要削弱大規模的敵方陣地或精準地擊中目標,還是略遜一般榴彈炮一籌,它們還是在集中武力攻擊的時候能發揮最大效用,好幾次都在數公里的距離輕易地殲滅敵方部隊。卡秋沙主要的缺點是補充彈藥的時間過長,以及因為發射時所產生的大量濃煙使它易於暴露自己的位置。
大戰期間,BM-13卡秋沙成為蘇聯火力最易辨識的象徵。 它是第一個能發射高性能爆破彈的火箭發射器,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火箭炮,也是卡秋沙家族中最著名的一種,同時它又是卡秋沙家族中產量最大一種。在1945年戰爭快要結束時 ,蘇聯在BM-13的基礎上又開發了一種新型火箭炮,其射程達到11,000米,雖然沒有趕上解放柏林,但是在後面的朝鮮戰爭中卻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