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31-12重型自走火箭炮

蘇聯是最先研製成功火箭炮,並首先用於實戰的國家。在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像前蘇聯那樣投入人力、財力去研究各種火箭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威名遠揚的 卡秋莎系列自走火箭炊就是蘇聯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戰後,蘇聯又將其應用範圍擴大,發展出了完備的火箭炮武器運載平臺,使蘇聯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火箭強國。

1938年10月,自走火箭炮載實驗正式開始,以ZIS-6載重卡車為平台,實驗車的彈架結構非常有特色,共有24條發射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看上去活像兩排籬笆。更有意思的是,發射軌的指向竟與車頭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調整。也就是說,開火的時候,必須將車身與目標保持90度角,方向調整只能通過車輛轉向來實現。

通過這次不太成熟卻有革命性意義的實驗,蘇聯終於在1939年4月製造出16管132毫米、彈架能進行180度旋轉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BM-13-16型樣車。

1943年夏天的庫爾斯克戰役後,蘇軍利用M-30火箭彈研製出BM-31-12火箭炮。原型車使用木制彈架,攜彈量6發,生產型改為鋼管焊接彈架,攜彈量增至12發,上下兩排排列,射程達到4.25公里,平臺仍是ZIS-6和美制US-6並用。

BM-31-12是一種重型噴噴氣推進式火箭砲,用於殲滅敵方人員和防護周全的目標。發射量少但比BM-13更具威力。BM-31-12口徑達300毫米,威力極強大,升空時間為7至10 秒,射程也達到4.33公里。

BM-13-12從1944年下半年起,配屬給支準備反攻德國本土的部隊,生產數量不祥,根據1945年5月1日(蘇德戰爭結束前)登記在冊的數量,共有1,047輛。

 

回到「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