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侵蘇聯以前,德國人已經製造了少量的坦克殲擊車,但這些產品的表現默默無聞。它們的反坦克戰績甚至比不上客串的III號突擊炮。T34坦克的威脅使得德軍迫切需要火力更猛的反坦克武器。在仿製T34失敗後,德國人迅速找到了一個替代方法:將T34主炮或相似的長身管75毫米炮裝在自己的坦克底盤上,作為支援武器協同裝甲部隊作戰。於是幾種型號的黃鼠狼幾乎在同時投入生產。
有趣的是,德軍1941年之後倉促上馬的黃鼠狼系列輕型坦克殲擊車與蘇聯的自走反坦克炮誕生的理由幾乎如出一轍。其中一種 蘇軍自走反坦克炮就是ZIS-30輕型自走反坦克炮。它從1941年9月底開始服役。南方和西方前線的一些反坦克小隊和20個坦克旅裝備了這些車輛。有記錄顯示這些坦克殲擊車又被稱為57毫米ZIS-2反坦克炮。
ZIS-30輕型自走反坦克炮採用了威力大得多的ZIS-2型57毫米高初速反坦克炮作為武器。為了解前線燃眉之急,ZIS-30於1941年7月15日試製成功後,未經充分論證和測試,9月1日就批量投產。到10月15日,ZIS-30和SU-45兩種型號已出廠101輛,一度裝備了西方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20個旅。
這種新型的坦克殲擊車獲得了很大成功,這要歸功於它那門良好的火炮 。ZIS-30安裝的ZIS-2反坦克炮性能不俗,1943年之前沒有任何一種德國戰車能夠承受它的致命一擊。但整體上ZIS-30問題成堆,包括:它開火時的穩定性很差 ,車輛發生振顫,底盤超載,燃料容量少,備彈量小,人員幾乎沒有防護和沒有電臺。
1942年夏,大多數ZIS-30輕型自走反坦克炮都損失掉了。一些是在戰鬥中被摧毀,一些是由於機械故障而被丟棄。 之後,它就被實用得多的SU-76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