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6自走反坦克炮
蘇聯紅軍在二戰初期沒有批量生產任何可以用於火力支援步兵和反坦克任務的自走炮。1941年夏天這個問題的嚴重導致了在9月的時候,作為應急,開始生產ZIS-30自走炮,這是紅軍部隊一種相對比較便宜的 自走炮。在30年代的時候,蘇聯曾經成功的嘗試在大量的T-26基礎上發展自行突擊炮以及自行反坦克炮,這些這些提供了蘇聯一些製造的經驗。
1942年10月19日,GKO發佈了第2429號檔,命令GAZ和第38號工廠發展一種裝備有76.2毫米ZIS-3型火炮的輕型自走炮。新車的底盤和引擎將基於T-70坦克,增加整車的長度和負重輪。1942年11月,兩個工廠拿出了他們的設計車型,都裝備了ZIS-3Sh突擊炮。GAZ工廠的設計車型定名為GAZ-71,而38號工廠的則定名為SU-12。
1942年12月9日,經過比較測試,GAZ-71被認為不適合當時的戰爭狀況,不可靠,所以被取消了。而SU-12方案則被接受了,並正式定名為SU-76自走突擊炮,43年1月1日開始批量生產。兩台GAZ-202引擎被平行安置取代了T-70的直線型,並加上了厚度為10至35毫米的封閉裝甲板,駕駛艙前置在兩台引擎中間,ZIS-3Sh火炮則安裝在上部結構,整個上部結構後置,乘員為3人。1943年1月底,以SU-76自行突擊炮建立了兩個 自走炮團並投入戰鬥。
SU-76的任務是對步兵的近距離火力支援,而反坦克任務則是那些大口徑目走炮的事情。1944年底,SU-76被編入輕型自行炮兵,每組16輛,隸屬於標準的步兵師。戰爭後期該車也被大量使用在巷戰中。
SU-76擁有超強越野能力及絕佳的機動性,但SU-76自走炮(包括它極為有名的改良款SU-76M)並沒有特別受到軍中人員歡迎,主要是因為裝甲設計保護太差,讓士兵在戰爭中不太有信心。開放式座艙和弱裝甲(最厚只有72毫米)使這門自走炮十分脆弱 ,其開放的上部結構使德軍往往只要一個手榴彈就可以殺死所有的乘員。它在軍前線乘員中口碑並不好,一些乘員稱SU-76為「蕩婦」。
由於平行安置的引擎導致的技術故障,1943年3月21日,SU-76在生產了350輛之後被迫停產。因為1943年蘇軍夏季的攻勢即將來臨,GKO給了很嚴格的時間研製去修正SU-76的缺點。43年5月17日,改進過的SU-76M(SU-12M)進入測試階段,並 於同年6月開始製造。這種SU-76M改進了引擎和轉動系統,保留了原來的車體。但是引擎系統的故障並沒有徹底排除。這種改進過的SU-76M型自走炮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
到戰爭結束,蘇聯共生產了14,292輛SU-76,紅軍一共有119個輕自走炮團和7個自走炮旅裝備了 該自走炮,SU-76成了繼T-34後二戰時蘇聯第二多的裝甲車輛。另外波蘭陸軍也裝備了130輛SU-76M。蘇軍一直到50年代初還在使用SU-76。朝鮮也裝備了一部分SU-76,並參加了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