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辛納甘M91-30狙擊步槍

俄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狙擊的運用方面並沒有很好的表現,在蘇聯建國後,紅軍似乎對狙擊也並不怎麼熱中,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機械化方面發展。這個情形一直持續到1939年底的蘇芬冬季戰後才改變:進攻的紅軍遇上了芬蘭軍中擔任狙擊手的職業獵人,死傷慘重,經過血的教訓後才開始重視狙擊。

在二次大戰期間,他們也仿效芬蘭的策略,徵募各地的職業獵人做為狙擊手的骨幹,使用加上瞄準鏡的莫辛納甘M91-30步槍做為狙擊槍之用,並且首倡兩人或三人的狙擊組,跟德軍的狙擊手分庭抗禮,毫不遜色。不過這種高段的狙擊手,只佔少數,大部份蘇軍中的狙擊手跟其他士兵一樣只受過很短的訓練,充其量不過是射擊較佳的步兵罷了。

最初,莫辛納甘91-30型狙擊步槍採納的是四倍率PT型瞄準具(同DIII型、VP型一樣都由A.A Smirsky設計),但鑒於它的種種缺陷,1931年蘇聯推出了它的改良型VP型瞄準具。但蘇方在屈光學技術上的欠缺,新型號仍不是一種理想的瞄準具。由於被六顆螺釘牢牢地固定在機匣蓋的後方,裝彈十分不便。

1936至1937年,VP型被PE型瞄準具取代。該型瞄準具重0.62公斤,裝在可靠的Seso支架的一側。PE對提高命中率起了很大的作用,使用它可對1,400米距離上的目標進行射擊。一旦瞄準具在行動中受損,可依靠瞄準導軌進行射擊。

莫辛納甘M91-30狙擊步槍的設計缺陷在於:重量大。瞄準鏡的倍數小:只有3.5倍只適合進行600米內的狙殺。加上因為瞄準具重疊地安裝在機匣蓋的後方,擋住了彈夾插口,狙擊步槍不能裝入普通的五發彈夾,只能一次裝一發子彈。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戰鬥效率。

二戰末期蘇軍進攻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時,日軍有不少機槍手和步兵死在蘇軍狙擊手的 莫辛納甘M91-30狙擊步槍下。越戰時,有不少侵越美軍也被手持莫辛納甘狙擊步槍的越軍狙擊手擊斃。

莫辛納甘M91-30狙擊槍一直沿用到60年代,也出現在韓戰和越戰的戰場上。不過由於蘇聯的戰術思想一直把狙擊手當成直屬於連排的支援火力,並且不是很注重長距離狙擊,因此他們在1963年開始改用半自動的SVD(Snayperskaya Vinyovka Dragunov)。

 

回到「輕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