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5重型坦克

坦克發展的早期,很多人都認為坦克應當像海上的巡洋艦一樣,擁有大量的火炮和厚實的裝甲,因而出現了不止有一個炮塔的「陸地巡洋艦」一一一巡洋坦克,而蘇聯的T-35重型坦克因其「三頭六臂」,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1931年8月,蘇聯新AVO-5設計局接到由最高蘇維埃發出的一條指令:「由1932年8月1 日,必須基於TG-1型開發並且製造一種新型重型坦克,並定型為T-35」 的指示。在 1932年8月20日,T-35的第一個原型被完成了,並且在9月1日,它被顯示到最高蘇維埃的一個特殊的委員會上。坦克在委員會的所有的成員中得到了一個印象。外表上,T-35 看起來像極了英國的 A1E1獨立Mk.V型坦克。許多人相信 T-35是它得複製版本,然而沒有檔案記錄能證實如此的推測。

T-35坦克最顯著的特徵是擁有5個旋轉炮塔,裝備有1門76毫米主炮、2門45毫米副炮和4挺機槍。如此眾多的槍炮可以在瞬間同時開火,集中火力全方位射擊,作戰威力十分驚人。與這些武器相適應的是,T-35的外形高大威猛,看上去猶如一座活動的碉堡。它配備有10名乘員,戰鬥全重達到52噸,這在當時絕對屬於重量級了。20世紀30年代,在T-35首次亮相莫斯科紅場閱兵時,蘇聯向世界證明了它製造最複雜、最重型的坦克的能力。一時之間,T-35成了蘇聯軍事工業的驕傲。德、法、英等軍事強國都非常推崇,將其作為多炮塔坦克的標準,紛紛仿效。

不過T-35的引擎和傳動有著許多的問題。不幸地,這些缺點並沒被消除。T-35視覺上的巨大的尺寸給人震驚然而它的內部的空間卻很狹窄。炮塔之間並沒與彼此相連。坦克內部的可見性是很差的特別是從駕使員的位置 ( 他只能筆直向前看 ) 。最大的問題 則是乘員的出入,因為乘員僅能從炮塔頂部的艙口進出,使自己不得不在敵人的火力下面在4米的高度暴露自己。 
  
駕使員處於一種甚至更壞的狀況:他的艙口不能被打開只能從附近旋轉的機槍炮塔出入。如果這座炮塔被堵塞,駕使員根本不能逃跑。坦克的全體乘員可能成為他們的自己坦克的「囚犯 」。

第一輛生產 T-35被送往第五重型坦克團。在1935 年 12 月 12 日, 這個團軍被重新編入第 5重型坦克裝甲旅。裝甲旅由 3 個坦克營組成,一個用來訓練的坦克營,和一些支援單位。它被用來作為突破期間增強步兵和坦克部隊的中堅力量。 T-35裝備部隊後,它極差的機動性和靈活性被大量揭示出來了 。例如一位 T-35坦克的指揮員作了如下的報告: 「坦克僅僅能過去一個17度的斜坡。它甚至不能穿越一個大水坑。」

在偉大的衛國戰爭之前, T-35 沒參加過任何軍事衝突。然而由於紅軍部隊的坦克力量的迅速重組,並且新的機械化的軍團的形成T-35重型坦克應該被用在前線」,這個決定被執行。所有的T-35車輛被編入第8方面軍的第34坦克軍下屬的第67和第68坦克團。

不過,T-35並不是戰場上的驕子。它裝甲太薄,機動力太差,火炮也不夠有力,既無法摧毀敵軍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擊。而且它人高馬大,倒成了戰場上最好的活靶子。說到底,T-35只是作為步兵支援武器而設計生產的,根本不是單炮塔專用坦克的對手,蘇德戰爭爆發後沒多久便被消滅殆盡。今天僅僅一輛T-35 倖存。它在Kubinka坦克博物館展出的。

 

回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