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6輕型坦克
1920年代末期,世界列強開始了一場新的軍備競賽。先進的科技意味著沒有現代工業潛力的國家是無法建造可自我防禦的武器。蘇聯政府牢記這樣的教訓,於1930年代開始將過去以農為主的俄國搖身一變為先進的工業強國。
光是發展工業還不足以給予軍隊充份的武裝,良好的武器設計也是必要的。有感於時間的不足,政府決定採用臨時方案,向國外購買武器生產許可。
蘇聯後來把維克斯輕型坦克與同時期蘇聯發展的T-19、T-20輕戰車在庫賓卡一起接受蘇聯陸軍的測試,結果發現還是維克斯輕型坦克較為優秀,於是紅軍決定開始大量生產這種輕戰車。
在時間的壓力之下,英國維克斯公司的設計因為提供了最好的快速量產機會而被加以採用,蘇聯決定把維克斯輕型坦克投入生產,並把它改名為T-26。
從1931年到1933年,T-26輕戰車總共生產了1,626輛,大多作為步兵支援戰車使用。蘇聯戰車兵並不是很喜歡這輛輕戰車,因為他裝甲既薄,火力也不強。因此當蘇聯開始生產45毫米坦克炮時,就決定要給T-26輕戰車換裝這門新的坦克炮。
1933年,一座跟BT-5快速戰車、T-35重型坦克上一樣的通用炮塔被裝到T-26的車身上,新的T-26被稱為T-26 1933年型,是T-26系列中產量最多的一型(5,500輛)。
基於簡單又經濟的設計,蘇聯在大戰開始之前生產出13,000輛的T26。其他國家如波蘭與芬蘭也同樣使用維克斯的設計加以改良。芬蘭陸軍在冬季戰爭中捕獲相當多的T-26,這些T26在1941年後成為芬蘭陸軍裝甲部隊的核心之一。
T-26被用在西班牙內戰時,證實為義大利和德國輕型戰車和輕型坦克的可怕對手,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因為裝甲和引擎太弱而遭到淘汰。不過T-26在德蘇戰爭開始時還是約佔俄軍戰車數量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