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so good about Lee Ka Shing?]




其他好文
回到首頁




努力消費=健康生活?

葉蔭聰,原載《明報》,2003-06-09


非典型肺炎之後,政府大力催谷兩件事:全民消費與健康生活。觀乎高官的高見,可見大劫過後,政府對「消費」、「健康」的理解,只能套董先生的一句話來形容:「乜咁膚淺?」

有人說,政府的清潔香港運動搞了30年,香港人生活得不健康,並非執法不嚴,而是我們沒有嘗試去解決不健康生活背後的成因。

例如,為什麼街上垃圾好像愈來愈多?不能只質問垃圾蟲,還要問,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產生愈來愈多垃圾?那些塑料袋、包裝物料、浪費掉的紙張多得可怕,不要以為把它們藏在垃圾袋、堆填區、焚化爐,眼不見為乾淨,便可健康快樂地生活下去,被污染的環境總會令我們遭殃,不少城市已開展回收及禁用破壞生態的物料,我們卻遠為落後。

只顧消費,忘記這種生活隱藏的噩夢,是病態消費主義,而且,噩夢又何只是被污染的環境?至少還有消費品生產工人的生活與環境。

樂施會與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最近出版的《消費圖鑑》(下圖),可算跟近日狂熱鼓吹的消費主義開了一個黑色玩笑。當你打開這本書,發現的不是消費品的炫目外表,而是背後的黑暗。

全書以照片(攝影師為戴毅龍)為主,文字為輔,告訴我們中國大陸這個世界工廠中到底每日每夜發生什麼事,大量價廉物美的用品,是出自飽受歧視與剝削的農民工人之手,書中文字雖少,但以黑白陰暗的工傷工人照片,配以金光燦爛的消費城市風貌作強烈對比,像消費與生態的關係一樣,充斥消費品的「健康」生活,是以別人的「健康」作代價,簡言之,是把社會成本轉嫁到弱勢者身上。

健康生活遠不只是洗手消毒,而是能集體承擔物質生活隱藏的生態與人命代價,發展合乎生態環保、照顧社會公義的消費運動,才是真正健康的開端,否則消費與大眾健康永遠是矛盾的。




















聯絡我們: inquiry_hkaiyaya@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