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so good about Lee Ka Shing?]




其他好文
回到首頁




阿姆斯特丹霸屋傳奇

原載《壹週刊》, 2004-05-20

「我要一杯可樂。」咖啡廳的人聽了一呆,半晌才答:「沒有。」「怎麼不賣?」 「美國不是好東西,尤其是可口可樂這種剝削第三國家的大企業。」對方聳聳肩說。 輪到我們發呆。後來才知道,這間是當地著名的「霸屋」咖啡廳。市中心幾棟觸目的 建築,外牆全畫上鮮艷塗鴉,內裡是另一間經典的「霸屋」酒吧。地下樂隊唱得聲嘶 力竭,四周貼滿環保和反戰的宣傳海報,我買了一杯啤酒,才九毫歐元,比阿姆斯特 丹其他酒吧便宜得多。擦擦鼻子,這也是首次在荷蘭的酒吧裡,沒聞到抽大麻的氣 味。荷蘭以面對大海的胸襟,包容一切離經叛道,人們可以公開抽大麻、同性戀可以 結婚、女孩十三歲便可合法發生性行為,然而唯獨是「霸屋」(Squats),三十多年 來異見人士一直與政府角力不休。這放縱國度裡的異度空間,是阿姆斯特丹最奇特的 景點。乘著涼風,在阿姆斯特丹找房子。大大小小的運河把整個城市切成小丁 方,十七世紀黃金時代留下的老屋子,瘦廋長長頂著花俏的三角屋頂,趣致如積木。問題 是,這些玩具似的房子,擠不下近二百萬人口。於是在阿姆斯特丹,一直存在兩種 屋:一種是正式買的、租的,一種是看準空置房子「霸佔」﹝squat)來的。在別處, 霸屋早叫警察驅趕收回業權,唯獨是荷蘭這高舉自由的國家,竟發展成一股獨特的文化。

對抗地產商

「因為我是squatter,相信squat movement。」五年來都是霸屋住的Anne 微笑說,然後轉身沖茶給我們喝。互聯網上有一個相當詳細的霸屋網站,介紹阿姆斯 特丹的霸屋,我按著地址逐間找逐間找,找到其中一間CIA InfoCafe(Counter Information Agency)。那是一間很有型格的老房子,落地窗前種了一棵大樹,咖啡廳沒開門,我 抬頭,剛好樓上一個女子開窗。「可以問你霸屋的問題嗎?」我鼓起勇氣大叫,前一 天去另一間霸屋,給那住客當臉摔門。她遲疑了一會,但肯定是天使在她耳邊吹了一 口氣,她居然下來開門。房子髒,亂,不過也就如一般的學生合租的宿舍,幾個人正 在做飯,看見我們輕輕點頭。讓我進門的女子便是Anne,二十出頭,在國際自願機構A SEED(Action for Solidarity, Equality, Environment, and Diversity)做幹事。 這機構堅決反對全球化,每次全球化會議都會去抗議。Anne很用心地解釋:不,霸屋 不是因為沒錢買屋,而是一種抗議,抗議地產商低價收購老房子,讓它長期空置,等 到樓價上升,才建成豪宅高價出售,這對普羅市民太不公平。對,霸屋是非 法,但當法律保障的是大財團,為什麼要守法?不過也有一些霸屋可以「合法化」。唔,霸屋 還因為一種凝聚力,讓同樣有信念的人住在一起,生活有趣多了。這間屋住了六、七 個人,年紀最大的Tito六歲便開始霸屋:「我姨姨是七十年代第一批去霸屋的人,從 小我和弟弟便跟著她住。習慣了,很好呀,像我弟弟選擇買房子,要打一輩子 工才能供完,我不要這樣的生活!」「可是老了怎辦?」我這膽小的香港女子衝口而出。 「那時我經驗老到,哪怕霸不到!」他促狹地眨眼。Tito沒Anne的大堆理論,但卻是 霸屋界內的「老鬼」,每星期都會在樓下的咖啡廳當值,儼然「法律顧問」教人如何 霸屋。

週日霸屋崇拜



Anne說阿姆斯特丹霸屋的約一千人,但像她和Tito這般核心的「霸屋分 子」約三百人,由支持無政府主義,到反對全球化,政治意念各有堅持。他們都有一 張電話名單,每次有人要霸屋,必定呼朋喚友一同鑿鎖闖進去;警察來驅逐,同志們 也會趕來聲援,齊集在屋內拒絕離開,並且趁機示威抗議。平日大伙兒在「霸屋」咖 啡店、酒吧聚頭,逢週日下午還會齊集在CIA InfoCafe聚餐,如同上教堂一樣。荷蘭 當然也有罪犯霸屋進行非法勾當,包括從事色情行業或甚是恐怖主義活動,可是,把 這批霸屋分子歸入異見人士也許更貼切,很多霸屋都會開放給外界參觀,不少還成功 爭取合法化。有些藝術家甚至把霸屋視作「行為藝術」,像是把一件廢物重新塑造, 最終住進去,難怪霸屋外牆總有塗鴉、永遠在播放非主流音樂。遍佈整個阿姆斯特 丹,都有霸屋。在中央公園Vondelpark對開一棟花巧的古典建築,抹上誇張的塗鴉, 外形非常獨特,推開正舉行兒童的士高派對!這裡十九世紀是放置馬車的官用馬房, 空置多年,八十年代給佔領了並稱為Binnen Pret (英譯Inside Joy)。如今馬房後屋是 住宅,前屋是OCCII(Onafhankelijk Cultureel Centrum In It 獨立文化中心),支持各式各 樣文化活動,除了藝術家工作室,還有駐場兒童劇社,晚上升舉行地下音樂會。鑽到後園 ,是一間很有氣氛的咖啡廳,四周都是藝術雕塑。結交到好些有趣的朋友,畫畫的、玩音 樂的,還讀到一本有關「精神環境」的雜誌,整本書都打了孔,圖文古靈精怪。

荷蘭非獨家

霸屋是荷蘭獨特的次文化,但並非獨一無二,英國的St. Agnes Place、加 拿大溫哥華的Woodwads Squat、渥太華的Pope Squat,都是具有政治意念的著名霸 屋。歷史上惹起最大爭議的霸屋行動,首推一九六八年,基要猶太組織Gush Emunim在 巴勒斯坦人聚居的約旦河西岸,開始建立猶太佔領區。

反戰反微軟

沿著公園走向市中心,意外撞入ASCII(Amsterdam Subversive Centr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電腦中心裡的人收集棄置的電腦,讓人免費上網 外,還一同開發軟件。成排男人迷頭迷腦對著電腦,櫃台的男孩漫不經心地 說:「我們會闖入國防部的電腦系統啦、會合力打倒微軟啦!」接著望望我坐的沙發 說:「還有一些記者來開會,像是Indymedia獨立傳媒中心、地下電台Wireless Amsterdam 等。」這裡黑黑暗暗的,電腦詭異地閃著綠光,突然覺得沙發有蚤子, 拿了單張急急離去。碼頭區成片新建築,也有霸屋定期舉行地下音樂會,表演前,人們還會一起做 飯,學生會似的。這天遇到美國來的樂隊Icecreameating Mother fXXkers大唱反戰歌 曲,音樂水準比想像中高,近百觀眾靜靜地聽,唯有一個男子狂抽大麻大嚷:「USA, suck!(美國,爛!)」樂隊居然點頭道歉,那男子又不爽了:「Never say SORRY! (永遠別道歉!)」Vrankrijk位於熙來攘往的購物區附近,是著名的霸屋之一,九一 年經法庭判決已經取得合法業權,但酒吧連經營牌照也不肯申請,為了反對讓警察有 權隨時檢查,抗爭到二○○一年,最後警方全面讓步。這裡並不像一般阿姆斯特丹酒吧 大麻煙霧瀰漫,不少客人更樸素地穿著志願機構汗衣,除了有音樂會,還定 期舉辦政治電影會。想起香港稍具政治意念的「六四酒吧」亦面臨結業,實在羨慕這城的包 容和多元。

自由是本色

一九七八年晴朗的一天,幾個男子坐在市中心的運河邊曬太陽,看到身後 空置的豪宅,突然決定闖進去住,當時阿姆斯特丹住屋緊張,開始出現霸屋,但從來 沒人敢霸佔這種遊客區的豪宅。這一霸,一場社會運動正式揭幕。被稱為Groote Keyser的豪宅,成了霸屋象徵的堡壘,警察多次驅逐不果,霸屋分子更建立電台,誓 死保衛,兩年後業主大概是放棄了吧,市議會介入購下豪宅,讓霸屋分子合法入住。 風波平息但火苗蔓延開去,八十年代燒得最烈,雖然政府在九十年代大力發展碼頭填 海住宅區,住屋問題稍緩,可是異見分子依然以霸屋作為抗爭工具,火焰從沒熄滅。 也是晴朗的一天,我來到Groote Keyser。眼前不過是遊客區其中一條內街,唯一特別 的是其中一棟用作精神病庇護中心。隔壁地庫一間單車店的老闆說,這一帶不少住客 是當年的霸屋分子。涼風吹過,我們這些為買樓打死一世工的香港人,不禁暈眩:這 對業主公平嗎?鄰居是霸屋不擔心治安嗎?老闆淡然道:「任由房子空置,給霸了也 活該。鄰居談得來便做朋友,否則沒需要來往。荷蘭人,從來不愛管人家做什麼。」

霸屋有「法」

灣仔船街的南固臺被合和集團收購後空置二十年,若在荷蘭,老早便給 霸了成為熱熱鬧鬧的文化中心。荷蘭霸屋運動發展至今,已有明確的「霸屋規則」: 霸屋者會先等物業完全空置一年才破門,象徵式地放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張床, 換一把鎖,然後主動通知警方。警察查出房屋的空置年期,找出業主,再交由法庭判 決。若業主不能好好解釋為何空置物業,霸屋者又有合理需要,法庭或會讓霸屋者合 法居住房子一段時間,由幾個月至長達二十年。部分霸屋客須付租金給業主。Binnen Pret便是在十年前合法化了,霸屋客低價購來居住權,但無權再轉售;亦有一些組織 堅持最原始的霸屋精神,拒絕申請合法化,像ASCII寧可頻頻轉換地方。雖然阿姆斯特 丹社會普遍同情霸屋分子,市議會報告甚至指這是荷蘭重要的次文化,不過法庭其實 很少會判霸屋者勝訴。難纏的是霸屋分子,尤其會對準隻手遮天的地產商發炮,像 Vrankrijk對開的幾楝房子,法庭已授權地產商收樓,但霸屋分子抗爭到底,警方至今 仍按兵不動。胡應湘啊李嘉誠,幸好你們不是生在荷蘭。

旅遊資料簽證:特區護照或BNO持有人,均可有90日免簽證。機票:漢莎航空公司可經 德國法蘭克福往荷蘭阿姆斯特丹,若在31/5前購票,並在17/6返港,可享受$6,500優 惠票價,訂座熱線28682313。霸屋:由霸屋而來的酒吧、餐廳、文化中心等,對遊客 無任歡迎。詳情瀏覽http://squat.net/,可了解世界各地的霸屋動向,也有不少荷蘭 霸屋的地址及節目,亦可在下載詳述荷蘭霸屋的經典書籍《Squatting Beyond the Media-Cracking the Movement》。




















聯絡我們: inquiry_hkaiyaya@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