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氣憤的母語教學政策
馬國明,原戴《成報》, 2003.8.11
像董建華上任以來推行的一系列失敗而終的政策一樣,現時的母語教學政策,完全是不經思考,不做研究,不顧學校和家長的反對,便急急推行,是典型的董建華式施政。母語政策一公布,獲准繼續用英語授課的學校立即變得奇貨可居,被迫轉用母語的則有如被摑了一巴。姑勿論母語教學的得和失,但現行的政策,捨正面的鼓勵採用,而錯誤以為單憑一聲行政指令,便水到渠成。即使母語教學是必須,但推行的方式卻令人氣憤,這已是眾所周知的。如果問題只是包裝上出錯,那麼事隔五年,大家不應再怪責包裝不得體了。不過,母語教學的問題不在包裝,而在於實則的目標和內涵。推行母語教學的目標其實十分功利和短視,推行母語教學的兩大理由是學生方面會容易學習,而老師方面,很多未能流利地用英語教學,推行母語教學,問題便不存在,這些理據真的十分膚淺,語文不只是工具,更往往代表一套特別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
中文難掌握西方理念
像拉丁文,在歷史上,當羅馬被北邊的不同部族長期佔領後便漸漸式微,但在學者之間,卻一直沿用至17、18世紀,很多特別的觀念,用拉丁文才能準確表達。動植物的學名也完全以拉丁文為依據。另一個例子是德文,宗教改革期間,馬丁路德把聖經翻譯成德文,當然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自行閱讀聖經。但在這種予人方便的舉動背後是馬丁路德的新神學觀,他致力宣揚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不復任何中介,而聖經就是神的語言,人人都應自行閱讀。
現時的政策卻只是改用另一種語文來學習相同的課程,完全沒有考慮個別語文的獨特性格和歷史,更忽視了中文對掌握西方理念的局限。像Emperor和King,在西方歷史,這兩個不同的銜頭便代表截然不同的身分,中文卻無法將二者的不同區分出來。以為用中文來讀西史會更容易的人,實在無知又無稽。另一方面,像公共事務這樣的科目卻絕對有必要用中文教學,情形就像中國歷史,即使英文中學也不會用英文教學。
至於老師不能流利地用英語教學,改用中文後,唯一好處就是方便老師們胡亂拉扯。試想一個教西史的老師不能流利地用英語教學時,這個老師一定絕少閱讀相關著作,改用中文就只是方便他繼續懶下去。
母語教學不是一個應該或不應該的問題,而是一個為甚麼的問題。但倡議母語教學的官員卻只能對為甚麼的問題含糊其詞,又或者是提出一些極之膚淺的想法,令人氣憤!
|
|
|
|
|
|
|
|
|
|
|
|
|
|
|
|
生 |
活 |
想 |
像 |
自 |
主 |
• |
民 |
眾 |
解 |
放 |
風 |
流 |
|
聯絡我們: inquiry_hkaiyaya@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