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 生 | 活 | • | 好 | 文 | 共 | 賞 |
![]() |
||||||||||||
|
縮班契機推行共享工作
許寶強,原載於http://www.hkptu.org/profright/sssb/453.htm 對面臨縮班減員的教育界同工而言,四月並不是令人愉快的,特別是「遲來」的年青教師,又或是「校本」不需要的老師。「早來」的和「校本需要」的也許能夠暫時鬆一口氣,但接受了這個遊戲規則,在「遲來」不再的前景下,「早來」的恐怕還是有機會在未來的日子裡變作「遲來」;而在「資源不斷增值」的壓力下,「校本」原來「需要」的也可以轉為「不需要」。再加上「縮班」並沒有同時縮減所有的相關行政工作量(所謂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的問題),在人手減少了的情況下,剩下的「早來」與「校本」老師的工作壓力,只會百上加斤。
然而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危機也可化成契機,關鍵是能否在習以為常的想法和實踐之外,提出可行的另類構思:在縮班之際,放下「遲來先走」、「校本需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共享工作」(job-sharing) 制度,為教育界提供更良好的改革空間。
「共享工作」的首要原則是在「縮班」的情況下也不減員,而是將縮減後的工作崗位由學校所有教員分擔,例如五人分享四個工作崗位,或八人分享七個工作崗位,或十一人分享十個工作崗位等等。具體安排可以因應「校本需要」而有所不同,可選擇的安排包括:每人都可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例如五年或六年),放假一年半載,又或是輪班教學(如隔日、星期、月、學期回校上課等等)。放假或不用上班的教師可完全自由地利用這時間進修學習、照顧家人朋友、參與社會活動、休養生息或旅遊娛樂,使教師有機會暫離繁重的工作壓力,在「回氣」之餘,更可反思既有的工作生活方式,為創造新的知識鋪平道路,達致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增值」,從而提升真正的「生產力」。又由於不用擔心職位流失,教師會對學校更為投入和認同。從校方管理的角度看,「共享工作」既能提升教師的「生產力」和認同投入,建立真正的團隊合作意識,又能真正公平地解決縮班問題,更能培育和保留有潛質的教師,從而降低招聘和培制新人的時間。儘管「共享工作」將意味一定程度的減薪,但校長、教師最終所得,仍是遠大於失的。
「共享工作」的另一個原則是「自己選擇自己的工作時間」(也同時意味收入的減幅),就是因應教師自身的物質及精神需要,透過個人與集體的協商,由教師決定(一)分配多少時間於工作、休閑、進修,或幹別的事情;(二)如何分配工作時間,例如想五年一休?還是要隔日、月、年、學期上課?這與政府建議將新的小學教席一分為二,讓新入職的小學教員二人做一份工是絕對不同的。因為只針對新設的職位,除了對新入職者不公平外(收入在沒有選擇下減半),也排除了舊同工參與「共享工作」的可能,而只提供「二人做一份工」的選擇亦會嚴重限制了上述多樣的「共享工作」安排,違背自主選擇工時(和收入)的原則。
化縮班為契機,學校如能由此逐步推行全面的「共享工作」制度,對解決(新)教師失業、減少教師工作壓力、保留優質教師、鼓勵終身學習,以至拓展教師的多元生活空間都會大有幫助。
生 | 活 | 想 | 像 | 自 | 主 | • | 民 | 眾 | 解 | 放 | 風 | 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