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金融界交易市場

原始的金融界交易市場便是卡斯達廟附近的「論壇」(Forum)。。

「眾人以現金或信用方式,來買賣收稅公司的股票和債券等產品、義大利與其他省區的農場和不動產,還有羅馬及其他地區的住宅和商店、船隻和倉庫、奴役和牛隻。」。

羅馬喜劇作家普拉托斯形容「論壇」充斥著妓女、店東、金主及有錢人。他尤其指出兩種不受歡迎的族群,一是「一味吹噓的人」,二是「草率、多話、心懷惡意的傢伙,不分青紅皂白就大肆中傷造謠。」嘿!我們找到了後世股票市場中多頭及空頭的始祖了!。

羅馬帝國政府已懂得"承包制"好像收稅、建造寺廟,甚至連資本家公會也外包。和現代的股份公司一樣,資本家公會是獨立於會員公司的法人機構,所有權以股份區分。他們也設有管理部門、會公布公帳帳目,有時候會召開股東大會。許多公會的規模相當大,僱用好幾萬名奴隸。股權分為兩種:大資本家持有、具有執行能力的大額股權;另一種則是小額股權。處理未登記的小額股權方式也較不正式,就像現代的「店頭市場」股市。資本家公會在羅馬帝國全境都設有快速通報體制,可收集情報、協助他們計算如何在拍賣大會上出價、現有產業股權的價值等。。

雖然沒有證據證明股份的售價,也無法得知股市中的行為,但我們的確知道,股份的價格會上下波動。羅馬執政官瓦提尼爾斯被控貪污時,就被詢及:「你是否在股價最高的時候強索股票?」西塞羅也提及「股王」(partes carissimas)的概念,並宣稱,購買公共企業的股票就是賭博,保守人士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股票不僅吸引政治人物及大資本家。希臘大史學家波利比奧斯(Polybius)就寫道,擁有股票已經成為全民運動:「整個義大利境內,監察官為興建及修復公共建築物發出的外包合約不計其數,除了從可供航行的河川課徵規費外,港口、花園、礦場、土地等,只要是羅馬政府治下的任何交易行為都可外包給私人。這些活動都由私人經營,可以這麼說,很少人不和這些外包合約有一絲瓜葛,也很少人不從中牟利。」佩特羅尼烏(Petronius Arbiter)描述共和國末期時寫道,「邪惡的高利貸及拜金主義當道是雙重漩渦,讓市井小民葬身其中……四肢百骸無不神魂顛倒,就像罹患大病一樣,後續問題如影隨形,終於如俎附骨。」也許,這正是描述史上第一次投機「風潮」,只是還沒有充分的證據。

羅馬資本家公會在帝國時期逐漸沒落,但房地產、大宗物資及貨幣的投機行為仍未中斷。公元三世紀,政府以行政命令發行信用貨幣,這些貨幣雖然內含價值,但得依賴一般大眾對它的信心,貨幣危機從此頻頻出現。卡里亞(Caria,現今的土耳其境內)的馬拉沙市議會指控,由於有人囤積硬幣,「本市的安全受到少數人士的惡意及惡行所危及,他們攻擊並搶奪整個社區。拜他們之賜,投機行為進入我們的市場,本市因此無法確保生活日常必須品的充分供應,因此許多市民,甚至整個社區都受到物資匱乏之苦。」這實在是一首現代輓歌。

連結盟網/討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