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50"%> 電車歷史

電車歷史

1881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及工商業的發展迅速,有人提議興建一電車系統,唯因未有財團感興趣而擱置。

 

1901

直至一九零一年八月二十九日,政府終於通過興建電車系統計劃。

 

1902

一九零二年二月七日由在英國成立的「香港電車電力有限公司」(Hong Kong Tramway Electric Company Ltd.)負責建造及營運,但稍後,這家公司被「香港電力牽引公司」(Electric Tranction Company of Hong Kong Ltd)接管。

 

1903-1904

香港的電車系統由一九零三年五月開始建造。1904年7月2日,16號車駛離車廠作試驗性行駛,當時的公務局局長鍾斯先生也有乘搭,經測試過該系統後,鍾斯先生稍後即宣佈電車可正式投入服務。經過連番的測試後於一九零四年七月三十日啟用,當時的路線是由灣仔的軍起廠街到筲箕灣,並有支線到跑馬地,由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營的電車在港島北岸行走,提供六條部分重疊的行車路線。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的一段為雙程路軌,長 13公里;環繞跑馬地的一段則為單程路軌,長約三公里。而當時電車採用的電力是由電車公司自行發電的。當電車啟用初期,其電車車輛是使用由英國入口的單層電車,車長29呎,闊六呎一寸。電車服務分等級制,所以車票亦分頭等及三等 (電車從來沒有二等),其尺寸並沒有因等級不同而有分別。車票的上方均印上等級,而票尾則印上終站名稱。時的車資是頭等一角,三等五仙。

 

圖﹕

第一代電車,採用單層式設計,相片背景的左面是中環歷山大廈。(1906年)

圖﹕

第一代電車,採用單層式設計

 

 

 

1910

「香港電力牽引公司」改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圖﹕早年電車及香港街景

 

1912

香港的電車開始踏入雙層年代,當時的雙層電車是由單層電車改裝而成,上層為無蓋設計,並設有頭等及三等。及後,雙層電車上層無蓋設計因受到成客投訴日曬雨淋,故此電車公司便為上層加上帆布帳篷。

圖﹕早年電車及香港街景

1920

電車車廠最早建於寶靈道及堅拿道一帶。其後,於1920年代,電車公司決定興建一大型車廠以配合發展需要,便選址銅鑼灣羅素街,取其地點方便。

1922-1923

電車的電力供應,於一九二二年起更改為向香港電燈公司買電。到了一九二三年,電車公司更將雙層電車的上層裝置永久的木質上蓋。

圖﹕早年電車及香港街景

1932

由於電車數目不斷增加,羅素街的車廠不敷應用,於是電車公司在北角英皇道另覓廠址,以供停泊之用。

 

1934

香港電車公司於一些繁忙及乘客較多的電車站興建候車亭,以保障乘客之安全,那些設有上蓋的電車站不但深受市民的歡迎,而且更有效防止意外發生。現時全港共有123個電車站,大部分都設有上蓋,不過亦有少部分僅在街旁豎立一面車站牌,上面寫著「電車站」的字樣。

圖﹕電車及電車站

1941-1949

自日軍於一九四一年佔領香港後,多部電車因戰事而受損,故此在戰後,電車公司便向英國訂購電車零件,增加電車車隊的數量。到了一九四九年八月,整個電車系統﹝跑馬地支線除外﹞都鋪設雙軌,並且開始對車隊進行翻新。

圖﹕早年電車及香港街景

 

1951

為了統一運作及集中維修,電車公司決定擴建羅素街車廠,同時關閉英皇道車廠。擴建工程至50年代為止,而羅素街車廠亦正式命名為霎東街車廠。

 

1964-1966

在六十年代初期,電車數目已由戰後的一百二十七輛增至一百五十九輛,而在一九六四年,三輛電車亦由太古船塢與工程公司製造並加入車隊,使電車的數目增至一百六十二輛。隨著人口增加及路面交通擠塞,電車公司於一九六四年便構思在雙層電車的尾部加設一單層拖卡,並交由太古船塢設計及建造第一架樣版車。樣版車在測試後十分成功,故此電車公司於一九六四年十二月決定向英國訂購十個拖卡,並在港裝崁,於六五至六六年間投入服務,並將拖卡定為頭等。隨著拖卡受到搭客的歡迎,電車公司再加訂十個拖卡。

 

1967

拖卡在六七年初投入服務。雖然受到搭客的歡迎,但它卻帶來了噪音問題。電車公司為減輕拖卡的噪音問題,於六七年九月設計了一新款拖卡,車身的重量大大減底,但噪音問題卻依然未能改善,故此拖卡在一九八二年全部退役。

早期的電車車票均是從英國訂製。及至1967年的暴動發生後,香港巿民開始意識到應該由自己生產本地物資,加上在輿論衝擊下,電車公司決定將車票交由本地印製

圖:售票員手制車票打孔機

1972-1976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車在一九七二年起取消了分等級制度。

一九七四年,「香港電車有限公司」被九龍貨倉有限公司﹝九倉﹞收購。

一九七六年起開始實施一人控制模式。首個收費錢箱引入車隊,售票員被淘汰,大部份都被訓練成為車長

 

1979

電車公司製造了最後一部電車。

圖﹕香港電車及街景

1982

售票員制度正式被淘汰。

1986

電車公司為其下車隊進行了翻新工。

1987

電車上層坐位改用膠製坐位。

1989

一九八九年三月三十日,為配合該區的發展,霎東街車廠需遭拆卸,興建為現時的購物熱點 --- 時代廣場;而電車公司因而興建兩所新廠房以替代原有車廠,它們分別位於為西環屈地街 (西廠) 和西灣河 (東廠) ,並沿用至今。

圖﹕西灣河

圖﹕通頂電車

2000

推出三輛新款電車,編號為168、169及170。該三輛列車外型呈流線型,座位較寬敞舒適。首部設有空調的電車目前正在屈地街車廠內進行測試,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投入服務。該公司現有161 輛雙層電車,往來筲箕灣至堅尼地城,以及環繞跑馬地。成人車費為2 元,每日載客約23.5 萬人次。時至今日,成人車資只收港幣二元,相比其他交通工具,仍然是最經濟實惠。現在,乘客現在除了可以投幣方式,更可使用八達通付款。此外,該公司亦有兩部通頂電車供遊客及私人租用。大部分電車的位置自落成後均沒有改變,只有少部分的電車站名稱與現時不同,例如:現時的「環球大廈」,即40年代前的站名是「輸信館」。

 

現有電車路線

北角←→屈地街

銅鑼灣←→上環(西港城) 

筲箕灣←→上環(西港城) 

筲箕灣←→跑馬地

堅尼地城←→跑馬地

堅尼地城←→銅鑼灣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