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50"%>
山頂纜車歷史
1868
每年夏天,中環天氣變得非常悶熱,在當年沒有空調的情況下,市民都汗流浹背,使人難以忍耐。但香港某些市民很快便發現太平山頂這個避暑聖地。
而香港第六任的總督麥當奴爵士,他於一八六八年在太平山頂第一位興建避暑山莊的人。其後很多有錢人家和香港人都相繼在太平山建造他們的避暑山莊。然而,當年並沒有人建路上山,只得一些義工邊行邊割草,割出一條「路」來,因此步行上山下山都是非常辛苦。有些人更騎馬上落。由於大部份上山路線太斜和狹窄,小型車輛不能通過,當時便有苦力以轎把客人抬上山。
圖﹕太平山頂的轉變
1873
山頂酒店開幕,但其老闆芬尼史密夫先生並不滿意因交通影響酒店入住率,因此他不斷向政府施壓。
1882
一八八二年有軌電車事業條例由政府正式公佈,政府公佈條例後第二年開始劃定路線,指定由陸軍兵房所在地西南界的南花園交界處,自南行陡山直上,經堅尼地道、梅道、寶雲道、白蘭特順道,到域多移利山峽第五百三十號地段之北為終點站,一半是單軌,一半是雙軌。
19211926
1885-1888
跟著一八八五年始建並由Hong Kong High Level Tramways Company經營。一八八八年五月三十日正式通車。一八八八年時,機車發動是用燃煤蒸汽機的,最早期纜車只有三十個坐位,而且起碼一半是開放式。車就停在原位伸腳落車,車行時不小心就會跌出車外。
1926
纜車改為電力發動,直到現在。而車箱改為五十個位,但車尾的十八個位仍是露天的開放式,收費較廉。這是纜車的分級年代。
1905
山頂纜車售予香港山頂纜車有限公司。
19481959
圖﹕港島花園道纜車總站,約攝於一九二零年代
1985
一九八五年一月一日,寶雲道及麥當勞道的中途站合併為現時的麥當勞道站。
沿途車站 |
Tram Station |
高度 |
山頂纜車總站 |
Peak Terminal |
396米 |
白加道站 |
Barker Road |
363米 |
梅道站 |
May Road |
180米 |
麥當勞道站 |
MacDonnell Road |
95米 |
堅尼地道站 |
Kennedy Road |
56米 |
紅棉道纜車總站 |
Cotton Tree Drive Terminal |
28米 |
1988-1989
一九八八年十月,纜車公司委託瑞士的Von Roll Transport System Limited,為當時已有一個世紀歷史的纜車系統進行現代化工程,當最後一班舊式纜車﹝綠色﹞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九日載客後,山頂纜車隨即停駛進行現代化工程,工程包括改為自動化操作,拆除舊有的架空電纜,在總站設供電路軌給纜車上使用,及改用全新製造的纜車。現代化工程於一九八九年八月四日完成後,山頂纜車服務於翌日重開。
1989
纜車自1888 年起由山頂纜車有限公司營辦,行走中區至山頂,全線長1.4 公里,設有四個中途站,攀登373米高、坡度為1 比2 的山坡。現時每日載客約9 000 人次,主要是遊客和本地觀光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