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施與受 各有心結
3月 2日 星期二 02:55 更新
【明報專訊】校園欺凌事件成為社會的關注點,當中不單被欺凌者受傷害,更反映欺凌者亦需協助。健康版將一連兩天,探討欺凌者及被欺凌者的心理狀�G,欺凌行為對他們的影響,並由專業人士建議了一些解決方案。
廣 告
今天先打開凌欺者與被凌欺者的心,以及了解他們的微妙關係。
推撞、譏笑、排擠、強索物品……同屬欺凌行為,但別以為只是壞學生所為,教育心理學家陳秀慧指出,成績好、品行好的青少年,同樣會做出欺凌行為,尤其女孩子愛以杯葛、嘲笑來欺負其他女生,雖看似傷害性不大的行為,但實際上對被欺凌者的心理影響深遠,例如自信心下降、自我形象低落等。
施-欺凌背後存心理暗面
陳秀慧認為,欺凌行為不單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打擊,亦反映出欺凌者在心理上需要協助,可能與情緒或其他問題有關,「其實他們會想有人幫忙,所以成人應嘗試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才可真正地幫助他們」。
據陳秀慧有份參與的《學童暴力與欺凌問題》(1999年)資料冊顯示,欺凌者分為主動者及反應者,前者是主動欺凌他人,以達到某個目的,如奪取喜愛的物件或在社交上控制或凌駕他人﹔反應者則可能基於「只因為好玩」,或害怕不加入則自己也會被欺壓,所以參與欺凌行為。
 
Cujo Great Playershekau@hotmail.com63207108新回應留言
一般而言,欺凌者有幾方面心理狀�G﹕
■渴望用權勢來提升自尊感
■認為別人的行為存有敵意
■很容易便指摘別人的不是
■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憤怒、沮喪等)
■處理衝突的技巧欠佳
■當欺負別人時,大部分的欺凌者會感到開心或極為憤怒
藉破壞建立自我形象
香港小童群益會校園危機支援計劃主任鄭惠君亦指出,欺凌者表面看來很惡,但可能在某方面很「弱」,例如他們會是父母發泄的對象,又或是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社交技巧欠佳,於是藉�荋菢滼o類破壞行為,來建立自己的形象,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
身分轉移 欺凌圈中的被欺者
此外,雖然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看似處於對立位置,但很多時候卻同屬一個朋輩圈子,被欺凌者在無奈下加入欺凌圈子,其實是想藉此換取一些無形的回報。鄭惠君舉了個例子,一個身材矮小、不擅辭令的中學男生,在朋友圈子中常被欺負,做�荂u阿四」被呼來喚去的小角色,若遇到這班朋友心情欠佳,更會當上「人肉沙包」,給餵上數拳供發泄,雖然該矮小男生的處境很無奈,但原來他覺得「跟一班人前呼後擁地走在一起,沒有人再『蝦』我,很有安全感,只是有時受點苦而已」。於是便繼續接受被欺凌者的角色。
刪除回應---2004/03/02-06:36:56 - 216.95.182.29---
 
Cujo Great Playershekau@hotmail.com63207108新回應留言
受-被欺負 精神漫長受困
在《學童暴力與欺凌問題》(1999年)
資料冊中顯示,被欺凌者的共通點包括﹕沉默、焦慮、害羞,缺乏自信及安全感,意志搖擺不定,自我評價低,語言表達能力差,外觀易受嘲笑或批評,拙於人際關係等等。當他們受到欺凌時,即時會﹕
■覺得無助自責。許多同伴會認為被欺凌者需負上部分責任,因他們太軟弱,情緒化或拙於社交,有更甚者認為被欺凌的經驗可令他們變得堅強些。
■因受到精神上的困擾而不能專心學習
■悶悶不樂,有些嚴重的可能萌生自毀念頭
鄭惠君亦指出,欺凌行為對被欺凌者的心理影響深遠,有時候,即使當事人認為心理沒受影響,然而,不一定真確,其實欺凌行為帶來的陰影可以很大,例如多年來受到友儕散播謠言、杯葛行為的困擾,青少年可能變得不再信任親密朋友。她表示,部分人在日後成長經歷中,遇上機遇便得以改變過來,但更多人不知如何改正,便會繼續不信任他人。
身分轉移 受欺結黨反欺人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身分會轉換。鄭惠君表示,一個中二男生,外表長得可愛,因口才出眾,輕易贏得一班身材高大朋友作伴,但他愛在言語上挑釁他人,或散播謠言中傷別人,因而容易開罪別人,加上他身材矮小如小學生,遂成被凌欺對象。但每當他受到欺凌,便會指使那班高大朋友為他出氣。
知錯與寬恕 以和反欺凌
3月 3日 星期三 02:30 更新
【明報專訊】昨天探討過校園欺凌中施與受者的心態,今日再看在長期受壓下,被欺凌者的生理轉變。
欺凌的影響深遠,必須正視及解決,透過像「調解會議」、「反欺凌政策」這類解決方案,協助欺凌者及被欺凌者重建關係。
解決方案
調解會議
消解對立 重建關係
面對欺凌事件,若能令欺凌者學懂承擔責任,被欺凌者得以紓解受辱情緒,雙方忘記仇怨,重拾友好,並重建校園和諧風氣,達到「三贏」局面,豈非更理想。
專門研究學童欺凌行為的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指出,透過復和調解會議,欺凌者體會到受害人的感受,從而學習替別人�虓Q,這才是處理欺凌的「治本」之法﹔另外,被欺凌者亦可學習寬恕別人,否則不快事埋藏心中,會帶來長遠影響。他強調,學校並非法庭,非要懲罰「曳」學生,而應重視協助學生建立人際關係。
本身亦是復和綜合服務中心主席的黃成榮,一直倡議學校以調解會議處理校園欺凌問題﹕「被欺凌者找老師、家長求助,並非想懲罰對方,而是出於補償心理,另一方面其實犯事者亦期望能獲得原諒。調解會議是要令欺凌者『知恥』,並非姑息,相反要其承擔欺凌別人的責任,而受欺凌者除接受道歉外,可要求賠償,從而達到寬恕(forgive)及忘記(forget)。而校園內仇怨減少了,學校亦能獲益。」
 
Cujo Great Playershekau@hotmail.com63207108
易地而處 感受苦�G
該中心的督導主任李倩婷,亦曾擔任學校的調解會議調解員,她表示藉�蚑楖挶|議,鼓勵欺凌者做勇者,向被欺負的同學道歉,而對方亦學懂遇事要主動求助,及與人相處的技巧。她舉例,一個身材瘦削、內向的中三男生,多年來被3、4個男同學欺負,一次又遭「整蠱」,上課時背部被貼紙張,再被踢走座椅而跌倒。調解會議上,李倩婷要求欺凌者代入被欺負同學的處境,想想持續3年被欺負的感受,結果對方體會到那是「不開心、沒心機上學」的。最終雙方願意調解,保持良好的同學關係。
該中心生命教育統籌主任李文輝指出,當懷疑學童遇上欺凌事件,老師或家長切勿過分緊張,宜先向當事人探問事情發生的過程,而處理時,不要太快作出是非好壞的判斷,應緊記公平原則,讓雙方表達感受,再嘗試利用調解會議化解欺凌。
復和綜合服務中心
中心將於今年暑假舉辦為期4天的「復和調解員訓練」,對象是老師、社工等,查詢﹕2399 7776
反欺凌政策
關注.跟進.改進
香港小童群益會建議參考歐美國家,強制學校設立「反欺凌政策」,該會校園危機支援計劃主任鄭惠君指出,政策分4階段﹕(1)徵詢校內師生,界定什麼是欺凌﹔(2)執行期﹕決定由誰人執行處理欺凌行為,並設投訴機制﹔(3)監察期﹕監察校園情�G,遇欺凌個案需兩星期內跟進﹔(4)評估期﹕外國經驗是由校長、教師及家長一起跟進校園情�G。
她表示,要改善校園欺凌,除加強教師培訓,增強意識外,亦應增加對學生及家長的訓練,如學童受欺負時要懂說不,察覺同學受欺凌應如何處理,而家長宜學懂識辨欺凌行為,鼓勵子女告知被欺負的過程。
該會的「校園危機支援計劃」,為學校提供培訓及講座,網頁﹕http://www.sscmss.org
文、訪問圖片﹕鄭寶華、黃寶恩
編輯﹕黃夏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