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凌施與受
各有心結 3月 2日 星期二 02:55 更新 【明報專訊】校園欺凌事件成為社會的關注點,當中不單被欺凌者受傷害,更反映欺凌者亦需協助。健康版將一連兩天,探討欺凌者及被欺凌者的心理狀�G,欺凌行為對他們的影響,並由專業人士建議了一些解決方案。 廣 告 今天先打開凌欺者與被凌欺者的心,以及了解他們的微妙關係。 推撞、譏笑、排擠、強索物品……同屬欺凌行為,但別以為只是壞學生所為,教育心理學家陳秀慧指出,成績好、品行好的青少年,同樣會做出欺凌行為,尤其女孩子愛以杯葛、嘲笑來欺負其他女生,雖看似傷害性不大的行為,但實際上對被欺凌者的心理影響深遠,例如自信心下降、自我形象低落等。 施-欺凌背後存心理暗面 陳秀慧認為,欺凌行為不單對被欺凌者造成身心打擊,亦反映出欺凌者在心理上需要協助,可能與情緒或其他問題有關,「其實他們會想有人幫忙,所以成人應嘗試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才可真正地幫助他們」。 據陳秀慧有份參與的《學童暴力與欺凌問題》(1999年)資料冊顯示,欺凌者分為主動者及反應者,前者是主動欺凌他人,以達到某個目的,如奪取喜愛的物件或在社交上控制或凌駕他人﹔反應者則可能基於「只因為好玩」,或害怕不加入則自己也會被欺壓,所以參與欺凌行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