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南音。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是由原流行于南海、番禺、顺德酌民间歇谣体龙舟和半朗诵体歌调木鱼,与场州弹词的音调相结合,约在1920年开始形成的。它的历史较短,但发展快,影响大。内容以吟咏妇女思想感情和社会风情见长。解放后用来歌颂新人新事。它的行腔婉转、悠扬。唱调分为正线南音、乙反南音、流水南音和连环南音等。
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保存中國古代音樂相當豐富的一種樂種,其發源於泉州地區,之後流傳於整個閩南、香港、臺灣與東南亞等地區。學者研究顯示南音的曲牌、格調韻味等方面,都足以說明南音與唐宋、元散曲有密切關係。
御前清曲”话南音
出处:华音网站 提供者:作者
曾清泉 文章类别:乐海泛舟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弦管。它集唐宋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吸收各地方腔调之精华,熔闽南民间音乐于一炉。其曲词之优雅,情韵之深沉,唱腔之凄婉,堪称一绝。
南音被誉为“御前清曲”,是在清康熙年间。据《泉南指谱重编》记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六十大寿,“普天同庆”,弦歌毕集。大学士安溪李文贞以南乐沉静幽雅,驰书征得晋江、南安、惠安、安溪五人进京,合奏于御苑。声调谐和,康熙帝大悦,授其官职,他们不受。康熙帝乃赐以“御前清曲、五少芳贤”;并赐彩伞、宫灯,让他们荣归故里。习音练艺,能得天子赏识,岂非易事?康熙授官职,岂非机会难得?然而南音人却置眼前到手的似锦前程不奔,荣华富贵不享,佳肴美馔不食,琼楼玉宇不居;乞归故里,甘居茅棚草舍,愿食番薯配豆豉,过平平淡淡、坦坦然然的生活。这与名利场上追权逐利之徒、攀龙附凤之辈,实有天壤之别。他们的品格像南音曲调一样高雅,清纯如山中清泉叮咚流淌。难怪康熙皇帝授以“御前清曲、五少芳贤”的美誉。
笔者常想,南音流传的曲牌以百计,流传的曲子以千计,然而始终未见有词曲作者之名,这固然是南音多为民间创作,辗转流传,然亦与南音人淡泊名利有关。他们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自己却隐姓埋名,默无声息。在闽南,每逢婚丧喜庆常见演唱南音,然而南音人多不收受酬金,在室内演奏,小桌上仅摆几碟蜜饯而已,那是一种惯例罢了。
而今的南音,在闽南家喻户晓,在台港澳地区以及华人华侨所在的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被外国专家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珍品,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国人视之为中华民族音乐之根,华夏正声,盛誉远远超越清朝康熙年代。在新的世纪,南音人正发扬南音的优良传统,在艺术上加以创新,在品格上加以光大。可以相信,南音这朵中华民族的瑰丽奇葩,将越开越鲜艳,越来越芳馨。
地水南音—百聽不厭的曲藝
廣東粵語一系之粵曲迷、南音迷都知道廣東之粵語說唱曲藝中有南音、木魚、龍舟、粵謳(又名解心腔)、板眼等不同形式,各種曲藝之分別在:腔不同、樂器之使用不同,然而上述都是協韻的七字句。
換言之,同一篇七字句文章,善唱者可以把它唱成上述任何一種,而就中最為人喜愛的乃是南音。
現存於香港大學、日本天理大學、歐美各大學,以至各地私人手中之清代南音曲本(清代早期的不叫南音,而叫做木魚書),何止一千冊!然而由於六十年代演唱長篇南音之「地水」(瞽師,音樂人)紛紛老去、逝世,僅有少數錄音留存(而且流傳不廣),一下子廣東省各縣各村,以至廣州、香港、澳門各地數百名盲唱家的首本曲都失傳了!
南音在廣州、澳門瀕於失傳,當然任何會唱粵曲的人都會哼幾段南音,但那是簡單化的戲曲南音,不同於較複雜的盲人「地水南音」。
香港聽眾是較有耳福的,有心人尚可以訪到已故的盲人杜煥、劉就所錄灌的十多首曲,以及近十年有心人所學所錄的數曲,但多年來演唱的亦不外反複推出<<客途秋恨>>、<<男燒衣>>、<<霸王別姬>>、<<大鬧梅知府>>等,不要說聽者生厭,唱者亦已不想唱。
放在圖書館有千百本南音書不唱,郤只去反複唱幾首曲,那是甚麼苦衷?
原來南音書是空有文字,不附印工尺樂譜,甚至拍子「丁板」符號亦無,若不曾聽過老一輩盲人那千錘石煉的藝術化唱法,吾人只能按「大紋大路」之下句、慢中快、八拍、四拍等方式唱出。「唱得到」,但「唱不好」!奈何!
或問盲人派「地水南音」到底有何妙處?
先說曲詞
南音有雅曲、俗曲、諧曲之分。雅曲若<<客途秋恨>> ,近年譚惜萍先生新撰的<<金風剪玉衣
>>、<<琵琶湖畔枕經眠>>,都是與唐詩宋詞爭美的雅詞,可唱可讀,此種被吸收入粵曲。
俗曲者若<<男燒衣
>>、<<霸王別姬>>、<<夜偷詩稿>>、<<歸家憶郎>>、<<大鬧梅知府>>,其詞句原本亦是頗文雅的七字句,而盲人加入大量生活化之口語,如「哎呀」,「做
」、「使 」,「佢地、我地」…..,使之成為另一方式動人的故事說唱。
又有一類文句諧俗,聽之令人捧腹如<<盲佬觀燈>> 、<<肥肥減肥>> ,是為諧曲。此種曲一般以急板唱之,名之為「板眼」,己故杜煥瞽師云「板眼乃是旋律變化之急板南音。」
再說音樂
地水南音將七字句可唱成八拍(有快、慢二種)、七字句又可唱成四拍(亦可分快、慢),七字句又可唱成更快之流水快板,這是節奏之變。
其起板序曲方面,一般有十板南音板面、八板南音板面、南音短序、乙反音短序等,這是「通行」的,而老輩盲人為求吸引聽客,又各有其特別的板面序曲,例如劉就的唱片<<梅知府>> 及廣州已故盲人陳鑑的平腔南音板面,都是與別不同的。
句與句間的長、短過門,亦叫「序」,固然是變化多端,陳鑑的平腔音序更是獨家,若不聽其錄音,驟然間是無法與他合奏的。
說至調性方面,地水南音有堂皇穩定的「正線」調式,以合上尺工六五為旋律骨幹音,少用乙(7)、反(4)兩音。另有以合乙上尺反六為旋律骨幹音的「乙反腔」,此式少用士,工(6、3)兩音,而多用乙、反兩音,故名「乙反腔」,又叫做苦喉,言其悲苦動聽。
粤剧小知识
·外地班、本地班和混合班
早在明代,弋阳腔、昆山腔等南戏已在广东流行,明末清初出现称为"广腔"的"本地班"深受其影响。其时,北方的秦戏(梆子腔)也传入广东。本地班又在大量吸收梆子腔的基础上,形成早期粤剧的弋、昆、梆的混合班。清代中叶二黄腔入粤后,也被混合班所吸收。此期间,粤剧还先后吸收广东地方民间清唱艺术和广东流行小曲小调,使其发展得更为适合广东地方特色,成为广东人民喜爱的一大地方剧种。
·志士班和省港大班
辛亥革命前后,粤剧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艺术家纷纷组织志士班,在编演地方题材剧目和时装文明戏的同时,编演了《文天祥殉国》、《温生才刺孚琦》等具有反清、反帝、反封建思想内容的戏。至20年代初,广州方言逐步取代了戏棚官话,平喉逐步取代了假嗓,完成了粤剧声腔的根本改变。志士班实际是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组织的改良粤剧班。而省港大班则是20世纪20一40年代活跃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的粤剧艺术表演团体。除改编旧戏外,还改编小说、外国电影、戏剧、民间故事等,戏本多达数千本。还培养出马师曾、薛觉先等著名的粤剧界艺人。省港班时期是粤剧变化大、人才众、事业兴旺的时期。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的形成经历了明清两代,吸收中原古乐、昆曲、江南小调三种戏曲艺术发展起来的。
广东音乐属于一种丝竹音乐,起初流行珠江三角洲,后来流向全国。其音乐因清脆悦耳、内涵十分丰富而著称,被称作是"透明的音乐"、"东方民间音乐的一颗明珠"。广东音乐由于在演奏上使用了装饰音和"加花"所产生的音色与风格,使它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20年代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前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以上。
现在,广东音乐又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之说,其中有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同胞当中。同时,许多广东音乐的乐曲还可以填上广州方言的歌词演唱,它已成为粤剧唱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音乐著名的曲目词牌有《平湖秋月》、《雨打芭蕉》、《饿马摇铃》、《步步高》等。
著名作品
《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著名作品,后改为曲牌,作者不详。据考证,该曲曾以何柳堂的何氏家传秘谱传世,认为这是该家族成员作品。其乐曲热情流畅,情景交融,具有浓郁的岭南情调。是广东音乐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1987年3月在穗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广东音乐演奏比赛中,该曲确定为惟一必奏曲目。
《平湖秋月》
广东音乐著名作品,又名《醉太平》。20世纪30年代,著名音乐家吕文成游览杭州西湖,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丽的作品。这是广东音乐抒情乐曲中的佳品。曲属大单乐段体,小巧玲珑,旋律秀美,流畅如歌,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
·广东曲艺
广东曲艺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广东曲艺是指广东省内各个曲艺品种,如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潮州歌、客家竹板歌、咸水歌等,实际指的是广州和岭南地区的说唱文学。狭义的广东曲艺单指粤曲演唱。
粤曲演唱
粤曲是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大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粤曲盛行于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华人聚居的地方。粤曲原为粤剧的曲调,后形成独立的剧种。它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粤曲的唱腔也由原沿用戏曲的小生、武生、小武、花旦、公脚、花脸、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当,归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专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木鱼
木鱼即木鱼歌。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演唱时不必伴奏,只用一段刳空了的硬质木头敲击作声,以为节奏。这段木头称为"木鱼"这种演唱形式则称为"唱木鱼"或"唱木鱼书"。木鱼以四句为一小段,反复循环。每小段中的每句未字平仄安排均有严格限制。南音、龙舟、板眼等结构与它大体相同。
南音
南音是广东粤剧、粤剧常用的曲牌,它是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了苏州弹词(吴声)等曲种的曲调发展而成的。为了与广东以外的吴声区分,便以"南音"(南方的曲调)命名之。著名的南音代表作品有《客途秋恨》、《沙田夜话》等。
龙舟
又称"龙舟歌",也是一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清唱形式,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之一。其产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一位顺德的破落大户首创;二是清康熙年间,"天地会"等组织为开展宣传而编创。也有人认为:"龙舟"是由人们在端午节赛龙舟时向龙王爷口唱消灾纳福、驱邪保境的祝颂词演变而成;或由顺德一乞丐在乞食时的演唱逐渐发展而成。
其实,龙舟真正产生于民间。其唱词以七字句为基本,语言通俗生动,曲调简朴流畅,抒情叙事均直。龙舟作品题材多采自民间传说和地方掌故,长篇较少,短曲为多。龙舟这种适合自编自唱、随编随唱的曲种长期扎根于民间,并被粤剧、粤曲吸收作为曲牌使用,而得以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