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o;停獅間 :
瀏覽本網頁最佳以IE5或以上觀看和像素設定為1024x768.若用FireFox的話,本網的網頁特效未能顯示出來,請注意.
Home
由此返回主頁
由此到本網分頁太古城中國恐龍化石展
資料來源:
http://www.rfjh.kh.edu.tw/1st/b09/
恐龍的分類 :
1872年H.W.西利根據恐龍『腰帶結構』的差異,將恐龍分為兩個目:「蜥臀目」和「鳥臀目」,前者具類似蜥蜴的三角狀腰帶,後者有與鳥差不多的四射狀腰帶。
壹.蜥臀目:
蜥臀目的原始類型為後足行走,而進步代表又有四足行走者。根據「肢骨結構」,結合「生活方式」,蜥臀目又分為兩個亞目:獸腳亞目和蜥腳形亞目。
1.獸腳亞目:分為三個次目。
(1)虛骨龍次目:
具輕盈靈活的軀體,早期虛骨龍很可能是食肉類型, 後期代表成雜食性,有的則是以蛋為其主食(像無牙的似鳥龍)虛骨龍次目包括了三疊紀中晚期的「包斗龍」、侏羅紀的「西格龍」、晚三疊紀至白堊紀的「虛骨龍」和白堊紀的「似鳥龍」等科。
(2)肉食龍次目:
幾乎全是龐大的雙足行走食肉型的動物。頭骨高大而適應捕食,因多肌肉固著,固其表面粗糙不平。肉食龍次目包含了「玻玻龍」、「巨齒龍」、「棘龍」和「霸王龍」等科。
(3)恐爪龍次目:
小到中等的獸腳類恐龍,頭部不大,牙齒強烈後彎,軀體結構輕巧。本次目僅一科:「馳龍」科,生存時代是白堊紀。除亞洲外,北美也有發現。
2.蜥腳形亞目:
恐龍中最大、最長的類型全在此亞目中,四足行走和植物食性是本亞目屬種的特點,當然較原始代表也有雙足行走和雜食性者。本亞目又分為兩個超科。
(1)古腳龍超科:
雙足行走,雜食性。該超科為演化不成功的一支恐龍,一直保存一些原始祖先類型特點,故很快在早侏羅紀末就絕滅了。中國的『祿豐龍』就是本超科典型代表。共有兩科:「槽齒龍」科和「板龍」科。
(2)蜥腳龍超科:
龐大的四足行走的恐龍。頭極小,頸尾皆長,四肢粗壯。根據『牙齒構造』,分為兩個科群:牙齒棒狀,前部尾椎為前凹形者稱「棒齒蜥龍科群」;牙齒勺狀,前部尾椎為雙平形者稱「勺狀蜥龍科群」。
貳.鳥臀目:
腰帶為四射型結構,與鳥類者相似。植物食性或少量雜食性,除鳥腳亞目外,其餘是四足行走動物。鳥臀目共有五個亞目:鳥腳亞目、劍龍亞目、甲龍亞目、角龍亞目和腫頭龍亞目。
(1)鳥腳亞目:
全是雙足行走的恐龍。鳥腳類從中三疊紀至晚白堊紀皆有代表屬種。最早的代表是中晚三疊紀的「畸齒龍」科,皮薩龍科的屬種。侏羅紀、白堊紀有「稜尺龍」科「禽龍」科和「鸚鵡嘴龍」科,最進步的為晚白堊紀的「鴨嘴龍」科。
(2)劍龍亞目:
有各式甲板的恐龍,植物食性,前肢短於後肢的4足行走動物。劍龍類最早期屬種生存在晚三疊紀或早侏羅紀,至早白堊紀絕滅,其化石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及東非等地。該亞目共包含兩個科:「劍龍」科和「腿龍」科。
(3)甲龍亞目:
全是4足行走,植物食性恐龍,軀體扁平,幾乎全被骨甲所覆蓋。甲龍從中侏羅紀開始出現,白堊紀時大發展,特別在晚白堊紀時,甲龍類屬種幾乎遍布北美,歐亞等世界各地,甲龍亞目共有三科:「結節龍」科;「棘鎧龍」科;「塵龍」科。
(4)角龍亞目:
全是植物食性的四足行走的恐龍,其特點是頭上不同部位發育大小差異的角。角龍出現較晚,由鳥腳類演化而出,其原始類型為在亞洲發現的『原角龍』,進步屬種在北美發現最多,是晚白堊紀的標準化石。本亞目共有兩科:「原角龍」科、「角龍」科。
(5)腫頭龍亞目:
皆為植物食性、兩足行走的小型恐龍,形態特化,突出特徵是頭頂腫厚成盔狀。本亞目只含「腫頭龍」科一科,在亞洲發現最多,其生存時代為晚白堊紀。
最早的恐龍化石:
是誰最先發現恐龍化石,關於這一點一直都沒有一個定論。根據正式記載,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是在西元一八二二年,一個叫做蒙泰爾的英國醫生的妻子發現的禽龍牙齒化石。在一八七七到一八七八年間,美國兩位學者馬修和科普在恐龍化石方面又有了重大發現,對恐龍的研究幫助很大。一八七八年在比利時的煤坑中,也發現禽龍完整的骨骼化石。這些成就使科學家對恐龍化石的尋找和研究更加熱衷。經過一百年的努力,人類才大致瞭解形形色色的恐龍世界。
滅亡的因素 :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某一時期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迷至今仍無人能解。
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但都沒有一個一定的論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
1.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6.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行星x說」、「太陽系振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生存的年代 :
我們在研究恐龍之前,必須先了解恐龍的生存年代,如此才能根據時間的變動,推演恐龍演化的過程。相信一般人都知道:人類依照生命的誕生與否,將地球歷史畫分成生命隱晦不彰的『隱生元』(四十六億年前─二十五億年前)以及生命有了明顯記錄的『顯生元』(五億七千萬年前─現今),而顯生元的時期,再依地層中出現化石的不同又區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恐龍便是中生代中的代表化石。
※中生代:
『2億4000萬─6500萬年前』稱中生代。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雖然此時期恐龍非常繁盛,但是在中生代末期都滅絕了。在這時代出現的哺乳類,僥倖地生存。銀杏、蘇鐵等裸子植物繁茂,在中生代末期,櫻、竹等被子植物出現了。盤古大陸開使分裂,到了白堊紀大西洋即很快地形成了。
(1)三疊紀:
中生代三疊紀。2億4000萬─2億1000萬年前。在三疊紀的初期恐龍出現;在末期哺乳類出現。從泥盆紀到石炭紀大陸板塊互連的盤古大陸,在三疊紀終於開始分離。
(2)侏羅紀:
中生代侏羅紀。2億1000萬─1億4000萬年前。爬蟲類中的恐龍很繁盛,此時大型的恐龍和在空中飛行的翼龍出現了。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也出現了。在亞洲針葉樹和銀杏繁茂。盤古大陸繼續分離。
(3)白堊紀:
中生代白堊紀。1億4000萬─6500萬年前。雖然恐龍不斷繁盛,但是在這個時代末期就都滅絕了。在三疊紀開始分裂的盤古大陸到了白堊紀即很快地形成了大西洋。從6500萬年前到現在為止。新生代分為第三紀(6500萬─200萬年前)及第四紀(200萬年前以後)。此時期的櫻、竹、椰子等被子植物分布,鳥類和哺乳類繁盛,不久人類也出現了。
恐龍的由來
最古老的爬蟲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西法尼亞紀』(31000萬年前─27500萬年前)。追本溯源,當係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能始發育。爬蟲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水分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得爬蟲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到22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蟲類成了地球上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稱爬蟲類時代。大型爬蟲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草食性的梁龍和雷龍,是最大的陸棲動物。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
爬蟲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5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兇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蟲類,曾產於中生代之陸上沼澤,中頸及尾皆長。後肢比前肢長且有尾,能如更格盧(Kong aroo)之直立。其中有數種好食肉,數種好食草,體概巨大,可認為陸生動物中之最大者。其體格在下等之種類,有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在高等之種類略與鳥類相似。
恐龍(Dinosaur)一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學者以希臘文的dino(恐怖的)和saur(蜥蜴)命名)。
正因為如此,使人們深信恐龍是一種巨大又恐怖的動物。人們當初發現恐龍的化石時,是一種巨大的恐龍化石,所以才取了「恐龍」這個名詞;後來又陸續地發現小巧且溫馴的種類,但是名稱沒有改,仍取之為「恐龍」。
研究恐龍,全憑化石。古生物學家以其化石,推論其形態及習性。根據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皮膚光滑,有的皮膚上有鱗或骨板。其共同相似之處是: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爬蟲類都是如此)。
http://www.booksofa.com/infobase/dinosaur.htm
Acrocanthosaurus 高棘龍
Adasaurus 惡魔龍
Aegyptosaurus 埃及龍
Aepisaurus 象龍
Alectrosaurus 獨身龍
Allosaurs 異特龍科
Allosaurus 異特龍
Anatosaurus 鴨龍
Anchisaurus 近蜥龍
Andesaurus 安第斯龍
Ankylosaurs 甲龍下目
Antarctosaurus 南極龍
Apatosaurus 迷惑龍
Aragosaurus 阿拉哥龍
Archaeopteryx 始祖鳥
Arctosaurus 北極龍
Argentinosaurus 阿根廷龍
Barosaurus 重型龍
Baryonyx 堅爪龍
Birds 鳥類
Brachiosaurus 腕龍
Branchiosaurus 鰓龍
Brontosaurus 雷龍
Carcharodontosaurus 望齒龍
Caudipteryx 尾羽鳥
Ceratopsians 角龍下目
Ceratosaurs 角鼻龍下目
Chasmosaurus 隙龍
Chindesaurus 魔鬼龍
Coelophysis 腔骨龍
Compsognathus 顎龍/細顎龍
Corythosaurus 盔龍
Criorhynchus 槌喙龍
Cryptoclidus 短尾龍
Daspletosaurus 惡霸龍
Deinocheirus 恐手龍
Deinonychus 恐爪龍
Dilophosaurus 蜥龍
Dimetrodon 帆龍/異齒龍
Dimorphodon 雙型齒龍
Diplodocus 梁龍
Drinker 飲龍
Dromaeosaurs 馳龍科
Dromaeosaurus 奔龍
Edmontonia 愛德蒙頓龍
Edmontosaurus 愛德蒙脫龍
Elasmosaurus 薄片龍
Elmisaurus 愛迷龍
Elosaurus/Apalosaurus 雷龍
Enigmosaurus 迷惑龍
Eoraptor 始盜龍
Euhelopus 盤足龍
Euoplocephalus 包頭龍
Fabrosaurs 法布龍亞目
Gallimimus 似雞龍
Gastonia 加斯頓龍
Giganotosaurus 巨獸龍
Gryposaurus 怪獸龍
Herrerasaurs 黑瑞龍科
Herrerasaurus 黑瑞龍
Himalayasaurus 喜馬拉雅魚龍
Hylaeosaurus 森林龍/釘背龍
Hypacrosaurus 亞冠龍
Hypselosaurus 高橋龍
Hypsilophodon 棱齒龍
Ichthyosaurs 魚龍
Iguanodon 禽龍
Indosaurus 印度龍
Ingenue 機靈龍
Jurassosaurus 侏羅龍
Kunmingosaurus 昆明龍
Labocania 狗唇龍
Lambeosaurus 賴氏龍
Laosaurus 化石龍
Laplatasaurus 拉布拉它龍
Lesothosaurus 萊索托龍
Liliensternus 流連龍
Lufengosaurus 祿豐龍
Lycorhinus 狼嘴龍
Maiasaura 慈母龍
Mamenchisaurus 馬門溪龍
Mandschurosaurus 滿州龍
Megalosaurus 斑龍
Micropachycephalosaurus 小腫頭龍
Minmi 敏迷龍
Monoclonius 獨角龍
Mosasaurus 滄龍
Mussaurus 鼠龍
Nanosaurus 侏儒龍
Nipponosaurus 日本龍
Nodosaurus 節結龍
Nuthetes 偵察龍
Ornithischians 鳥臀目恐龍
Ornitholestes 嗜鳥龍
Ornithopods 鳥腳亞目
Orodromeus 奔山龍
Oviraptor 偷蛋龍
Pachycephalosaurs 腫頭龍下目
Pachycephalosaurus 腫頭龍
Pachyrhinosaurus 腫鼻龍
Parasaurolophus 副龍櫛龍
Pentaceratop 五角龍
Plateosaurus 板龍
Plesiosaurs 蛇頸龍
Procompsognathus 原細顎龍
Prosauropods 原蜥腳次亞目
Protiguanodin/Psittacosaurus 鸚鵡龍
Protoceratop 原角龍
Pteranodon 翼龍
Pterodactylus 翼手龍
Quetzalcoatlus 羽蛇神翼龍
Regnosaurus 皇家龍
Saurischians 蜥臀目恐龍
Sauropods 蜥腳亞目
Segnosaurischia 慢龍目恐龍
Segnosaurus 慢龍
Seismosaurus 地震龍
Shamosaurus 沙漠龍
Spinosaur 棘背龍科
Spinosaurus 棘背龍
Stegoceras 頂角龍
Stegosaurs 劍龍下目
Stegosaurus 劍龍
Stenonychosaurus 細爪龍
Struthiomimus 駝鳥龍
Styracosaurus 戟龍
Suchomimus 似鱷龍
Techhnosaurus 技藝龍
Telmatosaurus 沼澤龍
Tenontosaurus 健肌龍
Tetanurans 猛龍下目
Therizinosaurus 鐮刀龍
Theropods 獸腳亞目
Tienshanosaurus 天山龍
Titanosaurs 泰坦巨龍
Tornieria 拖尼龍
Torosaurus牛角龍
Torvosaurus 蠻龍
Triceratops 三角龍
Troodon 傷齒龍
Tsintaosaurus 青島龍
Tyrannosaurs 暴龍科
Tyrannosaurus 暴龍
Ultrasaurus 巨龍
Velociraptor 迅掠龍
Yangchuanosaurus 永川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