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專題研習報告 

                                              中國文字的演變與特色

 

 .文字的發展-早期的定型文字──甲骨文  

     中國的文字從出現至今,已經歷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產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體等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們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十九世紀後期,在河南安陽,農民在耕地時偶爾地發現了甲骨的碎片,他們把這些甲骨作為龍骨賣到藥房。一八九九年,古代文字學家劉鄂在別人所服的中藥中,發現了這種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開始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後期寫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因為那時人們用被灼燙過的甲骨上的紋絡來判斷事物的吉凶。占卜完畢,就將占卜的時間、人名、所問事情、占卜結果,以及事後驗証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顯特徵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和墨書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滿朱砂,其字體與今不同,因此難以辨認。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甲骨文字中,多為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複雜,近似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聲、假借的文字,從而說明文字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長久的歷史。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