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字的發展-隸書
隸書始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為秦朝縣之獄吏,因得罪秦始皇而被投入雲陽獄中。他在獄中苦心覃思十年,損益小篆,作隸書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採納用之,遂拜其為御史。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務多端,文書日繁,記錄事務單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種比小篆更為省簡、規範的文字,以便於書寫和鐫刻。由於當時改簡小篆為社會亟需,勢在必行,致使隸書應運而生,得以面世。
今人心目中的隸書,一般是指那種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刻刀一樣的長長的尾巴的隸字。其實這只是隸字中的一種。波磔並不是隸書唯一的特征。
隸書從出現到成熟,有著一段較長時間的演變過程,種類也多有不同。一般說來,普通稱作隸書的,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人們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歸於整齊、規範而轉化而來的。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遒美、漸趨成熟,而又得到長期使用之文字了。
隸書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演變,到了漢末魏初(公元三世紀初期),又出現了"真書"。真書又名"正書"、"今隸"(以區別於漢隸),也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楷書"。

隸書文字
主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