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gei  Vas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by Vincent CHAN WAI LUNG (1988~  )

Back to Main Page

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ff, Sergie

(1873/4/1俄國昂尼格Oneg—1943/3/28美國加州貝佛里丘Beverly Hill)

 

俄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他出生於距聖彼得堡將近一百英里的小鎮上, 父親與祖父都是傑出的業餘音樂家,他自小就從師學習鋼琴。當初家裡並不希望他成為音樂家,而指望他成為俄軍軍中的高級軍官,但他父親不幸經商破產,在俄國成為高級軍官的美夢破滅,因為在當時想進入那種高級軍官學校得具有相當雄厚的財富為後盾,因此,在他九歲時他獲得聖彼得堡音樂院的獎學金而入校就讀。

 

15歲時正式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於18歲取得鋼琴家證書,同年完成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次年以歌劇「阿雷柯」獲得音樂院的作曲大金牌獎,並被認為他將在作曲方面前途無量。

1897 (24),他在聖彼得堡首演他的第一交響曲,結果非常失敗,當地的樂評將之攻擊的一無是處,受此打擊他竟失望的停止寫作了將近四年。1901 (28),他自己演出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獲得空前的成功,將他帶入世界名作曲家的行列。

1909 (36),他首次赴美演奏並完成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9101917年,他正在寫作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正逢俄國革命,使得他舉家遷往瑞士。從此,他再也不曾回俄國。他以彈奏蕭邦和他自己的作品而聞名,1935 (62)他再遷往美國。先住在長島,後轉往加州,在他死前數週他宣誓成為美國公民。

 

拉赫曼尼諾夫欣賞: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1901) 11:09

拉赫曼尼諾夫的四首鋼琴協奏曲,有著華麗的鋼琴效果,再加上優美的旋律與深刻的情感,散發出濃淡合宜的俄國民族風,其中又以第二、第三號最為傑出。第一號交響曲失敗後,拉赫曼尼諾夫患了嚴重的精神衰弱,強烈的得失心讓他失去創作的動力。痊癒之後創作靈感全數宣洩到這首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此曲中板樂章裡厚重的和聲中透析出甜美鋼琴的旋律,猶如苦中帶甜的特殊感覺。

 

《練聲曲》6:53

原本是讓女高音在音樂會前,潤喉練嗓用之練聲曲,一套共有十四首,而這首《第十四號練聲曲》因其曲調優美動聽甚受歡迎,經常被獨立出來演奏,同時也被改編成小提琴、大提琴、管弦樂等不同版本。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1934) 8:15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拉赫曼尼諾夫極具創意的作品,他以帕格尼尼《奇想曲》中的第二十四首為主題,加上二十四段精彩的變奏,鋼琴為主奏,外加管弦樂團為伴奏,儼然是他的另一首鋼琴協奏曲,如此精的曲子是他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於瑞士完成的。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1909) 17:33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乃第二號風格延續之作,演出、錄音之受歡迎的程度並不輸給第二號,此曲乃拉赫曼尼諾夫1907年著手創作,1909年完成,淒美浪漫的情緒堪稱鋼琴協奏曲之最。

 

來自俄羅斯的「悲歌」

    古典音樂的種子往東播揚之後,到了十九世紀初,終於在幅員廣大、種族繁雜的俄羅斯土地上,孕育出一種非常富有民族色彩的的音樂花朵─「俄國國民樂派」。在這麼一片風土、民情與西歐的大不相同的俄羅斯凍原上,當作曲家遭遇到恩師或親友過世的心靈之痛時,表現上也和西歐音樂家不太一樣,他們往往會以創作具有特殊俄羅斯民歌色彩的室內樂「悲歌」(Elegiaque),一種意境高雅的抽象式「安魂曲」,來發抒個人對過往者的悲思與回憶。由於這種以樂器來表達人類心靈深處哀痛的俄羅斯「悲歌」,曲調相當優美也相當具有特色,因而受到不少樂友的喜愛。

    前述之悼念恩師或友人的俄羅斯「悲歌」作品中,較有名氣者當推柴可夫斯基(P.I. Tchaikovsky, 1849~1893)與拉赫曼尼諾夫(S. Rachmaninov, 1873~1943)追悼恩師的悲愴之作、亞倫斯基(A. Arensky, 1861~1906)悼念同僚與蕭斯塔高維奇(D. Shostakovich, 1906~1975)紀念摯友的悲思之作。而這些作品中則以柴可夫斯基為悼念恩師尼古拉.魯賓斯坦(N. Rubinstein, 1835~1881)而寫的《鋼琴三重奏「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最為有名;然而,由於這首曲子的旋律過度優美而些許沖淡了憂傷的輓歌色彩,因此,筆者似乎不太容易感受到他內心的深沉悲愴,僅能感染到些許的淡淡感傷情懷罷了!

紀念柴可夫斯基的音樂

    當柴可夫斯基遽然別世時,平日對其音樂風格極為景仰的莫斯科音樂學院同事亞倫斯基,隨即以柴氏的合唱曲《傳說(Legend)op.54》之動聽旋律為主軸,譜寫一首《弦樂四重奏op.35》,並將第二樂章再改寫成名叫《柴可夫斯基主題變奏曲op.35a》的弦樂合奏曲來追念他;在這同時,亞倫斯基所指導的學生拉赫曼尼諾夫,也寫了一首《「悲歌」鋼琴三重奏》來悼念這位曾經大力提拔他的恩師。以上的作品,依筆者之見,尤以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之曲調內涵,比較能顯露出深沉的懷念與悲思情境;而拉氏的這首紀念恩師柴可夫斯基的曲子,也就是近年來漸受樂壇矚目的《D小調第二號「悲歌」鋼琴三重奏Op.9》。

拉赫曼尼諾夫的《「悲歌」鋼琴三重奏》

    去年的澳洲電影《鋼琴師(Shine)》 一片中,因大量引用了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作品,特別是將他那傑出又激情的《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作為整個電影配樂之主題,而使得《鋼琴師》變得與眾不同。同時,由於音樂在電影之戲劇效果的烘托、強化之下,效果也變得異常感人,而能牽動無數觀眾的心弦。《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錄音版本在電影的帶動之下,受到許多樂友的注意,因而在全球熱賣,一時之間使得古典音樂蔚為風潮,拉赫曼尼諾夫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當年度最受全球注目的古典音樂作曲家,他的作品乃廣泛地受到許多樂友注意。

    身為名鋼琴家的拉赫曼尼諾夫,其作品以鋼琴奏鳴曲及鋼琴協奏曲最多,也最負盛名。相對而言,他的室內樂作品,正如同他的恩師柴可夫斯基一樣,都非常地少。僅有提名為「悲歌」的兩首《鋼琴三重奏》,一首《大提琴奏鳴曲》,以及一首只寫了兩個樂章的《弦樂四重奏》。但是,這些室內樂傑作中也只有《大提琴奏鳴曲》較為西方樂迷所熟悉。然而,在室內樂傑作不多的俄羅斯,拉氏的室內樂作品則相當受到歡迎,尤其是兩首《「悲歌」鋼琴三重奏》更是魅力十足。而形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或許是因為這兩闋曲目充份地發揮了鋼琴的「悲愴」性與大提琴的「憂鬱」性,而連小提琴的「心酸」特質也多能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整個樂曲中除了充滿撕裂人心的哀思與傷痛外,同時也有豐富的拉赫曼尼諾夫式之「淡淡憂愁與詩情如歌的旋律」,頗能與俄羅斯民族特性相契合的緣故吧!

    拉赫曼尼諾夫所創作的《「悲歌」三重奏》雖然共有兩首,但是單樂章的《第一號三重奏》或因是一首嘗試性作品,而無法獲得作者本人的真心關愛,導致在首演後即遭到冷落、塵封的命運,直到拉氏過逝後才由友人將之出版,所以並無曲目編號,同時也較少受到演奏家的青睞,因此,並非本文所要介紹的重點。相對地,《第二號三重奏》因受到拉氏的諸多關愛,錄音版本也比較多,因而成為本文介紹的重心。

樂曲的創作過程

    拉赫曼尼諾夫當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就學時,雖然柴可夫斯基並非他的指導老師,然而,拉氏因歌劇處女作《阿勒可(Aleko)》,因曾受當時任教於同一學院的樂壇名人柴可夫斯基的大力支持,而深受好評。因此,長久以來他就對柴氏就懷著一份特殊的師生情感,並以嫡傳弟子自居。所以,當拉氏乍聞柴可夫斯基的死訊(1893年11月6日)時,此一猶如晴天霹靂的噩耗,對當年僅二十歲、心靈脆弱的他而言,悲痛之情自然是不可言喻。也因此,為感念恩師的提攜與知遇之恩,在聞知惡耗的當晚,他即仿照當年柴氏悼念恩師魯賓斯坦的方式,譜下提名同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In the memory of a great artist)的《鋼琴三重奏》。

    當年拉赫曼尼諾夫創作此曲時所流露之真情,可由他寫給至親好友史卡隆的信件中窺知一二,他在信中曾經如此激烈地發抒情感:「我以至誠、沈痛的心境來創作此曲,奉獻上我所有的情感與力量……,我為每個音符感到顫慄,有時甚至刪掉所有的創作,構思又構思,乃又重新譜曲。」當時年輕的他,就以如此悲慟而不能自拔的情感來譜下這首「悲歌」。因此自同年11月6日開始譜曲,到12月27日即完成這首三個樂章的傑作,費時僅為柴可夫斯基之同名曲的一半。此曲於完成後翌年的1月31日,即由拉氏親自負責鋼琴詮釋的方式公開演出,並深獲好評。此外,為使本曲更加完美,拉氏更於1907與1917年兩度將其加以修改,並將之出版。其所受的待遇與《第一號鋼琴三重奏》的公演後即被棄置,有如天壤之別,由此可知其在拉氏心中的情感地位有多重要了。

    大體而言,《第二號「悲歌」三重奏》的曲式可說是以柴可夫斯基之《「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鋼琴三重奏》為創作的藍本,因此,兩件作品除了擁有相同的提名之外,樂曲部份相似地方也不少。例如:

1)同樣是三個樂章的鋼琴三重奏(註:柴氏作品的第二樂章分成兩部份,因此可視為三個樂章的作品),而且演奏時間都相當長,在室內樂中屬於較長的曲目。

2)兩者都呈現前兩樂章長度比一般三重奏曲目長很多,而第三樂章較短的稍稍不平衡的特殊風格。(詳見附表之筆者在台灣唱片市場所收集的「悲歌」CD版本資料。)

3)樂器出場的次序同樣是採鋼琴最先,其次為大提琴,最後才是小提琴的順序。

4)第一樂章之具有俄羅斯「悲歌」風格的第一主題旋律,在終樂章又會重新出現,並以音量漸弱的方式直到終了。

5)第一樂章都是以奏鳴曲的形式寫成。

6)第二樂章都是變奏曲的形式,且都是由鋼琴獨奏的方式唱出主題旋律。

    雖然兩個曲目在形式有相當多的相似點,但是,特別擅長於鋼琴樂器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在他的曲子中所佔的比重也特別重,使得弦樂器可以揮灑的空間較小,但柴氏的作品則無此現象。然而,善於擘畫詩情於音符的拉氏,卻仍能以特有之優美如詩的旋律與豐富的音響,賦予曲子深邃且豐沛的情感,頗能激起聆賞者的心靈共鳴,所以本曲於首演時即深受好評。

樂曲簡介

    樂曲一開始,鋼琴即以緩慢的速度,重複地發出連串悲傷而下行的音符,令人立即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傷痛情懷。其後弦樂部份先由大提琴,再由小提琴接續的方式,如歌似泣地唱出曲調優美的「悲歌」主題旋律;彷彿拉赫曼尼諾夫正踏著沈重、蹣跚的步伐,心情沈重地與溘逝的恩師彼此在回憶與訴說思念的悲情,整個樂章就由此一主要旋律開始展開。當樂曲進入後半段後,音樂速度漸次加快,旋律亦漸轉變為溫馨熱情,然而,樂曲到了末了,仍是在以弦樂為主的淒美樂聲中,結束整個樂章。

    第二樂章為近似變奏曲(Quasi variazione)形式,由主題與八段富有憂傷、輕快變化的變奏所組成。變奏曲的主題旋律來自拉赫曼尼諾夫閱讀該國之著名劇作家安東•契可夫(Anton Chekhov)的小說《在路上(On the road)》後,得到靈感而譜寫的管絃樂幻想曲《岩石(The rock)》。由於這個曲目曾深受柴氏的喜愛,為紀念恩師的別世,特別將這闋恩師所鍾愛的樂曲主題部份,化為《第二號「悲歌」三重奏》之變奏曲部份的主題旋律,以示對恩師之前塵往事的回憶。此曲之1894年首演版本的第二樂章,原是由鋼琴獨奏的主題與六段變奏所組成。為了降低本曲之鋼琴部份的比重,並使其更富音響變化,拉氏乃於1907年對本曲進行修改工程;除保留主題部份仍由鋼琴獨自擔綱外,同時也將六段變奏改成今日常見的八段變奏的形式,並加入弦樂部份以豐富樂曲的表情,也使其成為更像「三重奏」形態的室內樂曲目。

    當樂曲進入終樂章時,音樂首先以快板的速度展現出激情、活潑的面貌,拉氏的情感也達到最高潮,此時,三種樂器也呈現出高度張力的交響式音響。然而,到了樂曲的後段,曲風又呈現戲劇性的轉變,由激情遽轉為悲淒;蒙上哀傷色彩的第一樂章開始的「悲歌」主題旋律又再次重現,迴盪穿梭於樂曲之中。最後,整個樂曲在鋼琴發出擬似遠方傳來之俄羅斯東正教教堂鐘聲,小提琴與大提琴發出近乎抽搐似的哭泣聲中結束,彷彿是作曲家在祈禱、在哭泣。此一結束方式似乎意味著所追憶的人以就此溘世,而與追思者天人永隔了。

優秀版本介紹

    由於拉赫曼尼諾夫的《「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悲歌三重奏》,先前受到的注意遠比柴可夫斯基的同名作品少,而屬於比較罕見的錄音版本;因此,至今仍無法像柴可夫斯基的《「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鋼琴三重奏》那樣,能吸引著名獨奏家的興趣,而有大師臨時組合的錄音版本出現。經查詢已出版之CD最新資料顯示:這個曲目已出版的CD版本共有11個,其中8個版本是八○年以後的演奏錄音,而九○年以後的錄音又佔一半。此外,其在1993年又曾被改編成鋼琴協奏曲的形式,此一趨勢似乎在告訴我們:這首不太常見的曲目,在古典音樂的市場上有日漸熱門的趨勢,不日可能會成為樂壇流行的主流曲目。

    筆者由近幾年的企鵝唱片購買指南中發現,曾被其評論過的版本僅有三張,樂團名稱與評價分別如下:老牌的美藝三重奏(Beaux Arts Trio)與鮑羅定三重奏(Borodin Trio)各獲得三顆星的榮譽,而呈現平分秋色之勢;來自俄羅斯的樂壇新秀─貝可娃三重奏(The Bekova Sisters)則只獲得兩顆星的評價,顯得稍遜一籌。

    以下則為筆者在市場上所收集的錄音版本中,較受個人喜愛的版本。此外,由於筆者認為這個曲目的精華點在於「悲歌」主題,因此,一個三重奏樂團是否可以在此一樂段中,深刻地刻劃出作曲家當年的深情與哀傷心境,並能營造出一股悽苦落寂的氣氛,乃是決定其是否受到青睞的主要重點。

美藝三重奏(PHILIPS 420 175-2,錄音年代:1986年)

    成立於1955 年的美藝三重奏,直到1987年其元老級大提琴手葛林豪斯(B. Greenhouse, b.1916)退休之前,可以說是二十世紀中為數不多的傑出鋼琴三重奏樂團之一。長久的合作默契,使他們的演出散發出罕見的整體和諧感與渾然天成的境界。演奏本曲的大提琴家葛林豪斯與鋼琴家普瑞斯勒(M. Pressler, b.1923)均為第一代的元老級團員,三十年的密切合作所發出的天衣無縫的共鳴音響,一向深為室內樂愛好者所推崇。

    雖然大提琴在本曲中並非主角,然而,身為一代大提琴宗師卡薩爾斯(P. Casals,1876∼1973)的正式入室嫡傳弟子,且名列本世紀傑出大提琴家之林的葛林豪斯(詳見世界文物社民國85年出版之《不朽的大提琴家》一書),憑恃著精湛技巧來駕馭傳自帕格尼尼的史特拉弟瓦利大提琴,使其呈現「苦旦悲歌」式的哀憐音色,這種音色好像要將整個樂曲渲染成一幅充滿藍黑色基調的哀傷繪畫,充份地表現出拉赫曼尼諾夫式的 「憂鬱與詩情風格」;而鋼琴所發出怒濤兇湧般的「悲愴哀鳴」,與小提琴之無光澤式的「冷峻音響」,也充分地傳達了作曲家的哀悼與追憶的訊息。

    本片的詮釋著重於讓音樂本身來訴說作曲家當年的悲悽孤獨的心境,因此,即使是較為輕快的樂段,也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對作曲家的悲傷心境刻劃得相當傳神,使得聆賞者不禁深深為之所感動與吸引,所以是筆者個人最喜愛的珍藏版本。

    此外,本片除有深具魅力的音樂之外,CD封套所使用的那幅提名為「痛苦」(Misere)的抽象油畫,也是相當出色且值得一提。此畫作以藍色、黑色等陰暗色彩為主調,並以印象派風格的扭曲人物造型來反映畫題,一映入欣賞者的眼簾即可使產生鎮懾效果,在畫作之不言可喻的訴說下,欣賞者當可完全領略到拉氏當年不可言喻的悲思,真可謂之為「曲中有畫,畫中有曲,曲題如畫題」的最佳代表作之一。

鮑羅定三重奏(CHAN 83421,錄音年代:1984年)

    鮑羅定三重奏(Borodin Trio)乃是世界聞名的俄羅斯室內樂團「鮑羅定四重奏」的原始創立者,第一小提琴手杜賓斯基(R. Dubinsky)於1976年移民美國後,偕同身為鋼琴家的夫人愛德琳娜(L. Edlina),及同時移民的著名大提琴家圖洛夫斯基(Y. Turovsky)所共同設立者。(註:圖洛夫斯基已於1992年離團,目前擔任蒙特婁音樂家合奏團指揮,其位置由L. Varga接任。)

    身上同樣流著斯拉夫民族血液的鮑羅定三重奏,一向擁有擅長於闡釋斯拉夫曲目的美名,因此,柴可夫斯基的《「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鋼琴三重奏》,與德弗乍克的《「悲歌」(Dumka)》三重奏都是他們的著名佳作。同樣地,詮釋這首由同一族人所譜寫的曲目時,除了民族感情的催化外,三位演奏家良好的默契與洗煉的技巧充分地發酵,而能將作品的悲愴魅力完全地表現出來,所以演奏得極其感人肺腑。當詮釋「悲歌」主題時,鋼琴以較輕的力道觸鍵發出急促又悲愴的琴聲,藉以營造出淒涼憂愁的氣氛;大提琴以委婉悲悽的聲調唱出悲哀的旋律,有如柴氏正在款款訴說自己的苦情;小提琴則以圓潤中帶著幾分消瘦的音響,顯現出作曲家那難捨的深情。三位傑出獨奏家所散發的多彩音色與高張力的音樂表情,使得整個樂曲中充滿著淒苦與激情,對聆聽者產生巨大的感染力,而能深深感受到作曲家當年的心境。整體而言,本片除了音樂感人之外,錄音的平衡感與效果也都相當優異,所以是室內樂愛好者的必備版本。

莫斯科三重奏(SAISON RUSSE LDC 288 065)

    依照資料的記載,拉赫曼尼諾夫於1907年將本曲做第一次修改之後,新版本的首次演奏即由他當年的同事所組成的莫斯科三重奏(Moscow Trio)演出。但目前這個莫斯科三重奏則是另一成立於1976年,而同樣是由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三位著名器樂教授所組成的同名樂團。這個樂團除個人技巧傑出之外,他們藉著經常與長久的合作演出養成無間的默契,因而能發出水乳交融似的動人音響,所以在俄國當地相當有名氣。

    由於柴可夫斯基當年也曾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授,身為後輩的三位演奏家在演奏本曲時,或許是想到同為莫斯科音樂學院前輩大師的不幸遭遇,有如身同感受一般,悲思乃像浪潮般地湧上心頭。因此在演繹「悲歌」主題時,乃以特別緩慢的速度、如泣如訴地交互吟唱著(註﹕本盤第一樂章演奏時間為21分51秒,而美藝三重奏的時間則為18分19秒,整整長了3分12秒,詳見附表);他們藉著音符將哀思轉化為緩慢流動的樂音,營造出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悲傷色彩,同時也描繪出一幅淒美的音畫。本片除了音樂旋律線條迷人外,與作曲家身處同一環境下所激發出的高完成度演出,使得詮釋的意境相當能觸動聆者的心弦,所以,也是相當值得收藏的俄羅斯「悲歌」版本。

柯果索斯基(A. Kogosowski)鋼琴,葉維指揮底特律交響管弦樂團( CHAN 9261,錄音年代:1994年)

    1993年時,對《第二號「悲歌」鋼琴三重奏》有著特殊偏好的鋼琴家柯果索斯基,認為原曲的鋼琴部份所佔比重仍然過高,為提高弦樂部份的比重,並使各樂器間有著較佳的平衡關係;同時,也試圖以敲擊樂器及管樂器來加強整個樂曲表現的幅度,並藉以豐富音樂的表情與色彩。因此,乃以採取保留原曲旋律線條的方式,將樂器的配置作大幅度的改變,把《第二號鋼琴三重奏》改編成「鋼琴協奏曲」的型式,供大型交響管絃樂團作演奏之用。除此之外,改編者也參考拉氏原作之曲名與編號,將改編曲命名為《「悲歌」鋼琴協奏曲》,編號則定為Op.9b。

    大體而言,由於原曲為「苦旦悲歌」似的室內樂作品,此一改編後的鋼琴協奏曲,或因弦樂部份的編制較大而具有「合唱」的特質,而少許沖淡了原曲的「悲愴」味道,但無疑地,其仍保有拉赫曼尼諾夫音樂一貫的「浪漫詩情及淡淡憂愁的旋律」線條;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在「悲歌」主題的下行樂段,除哀傷的鋼琴與弦樂器外,再以怒吼的敲擊樂器及咆哮的管樂器,來渲染作曲家之波濤洶湧似的情感,使得改編曲在某些樂段似乎又比原曲更富表情。然而,整體而言,由於本鋼琴協奏曲之樂器種類遠比鋼琴三重奏者多,在詮釋音樂內涵時也顯得較為複雜,所以聽起來與原曲感受上有著明顯的差異。然而,由於本改編曲的音樂仍保有拉氏音樂的特質,感覺上則有如是拉氏自己的原創曲。

    雖然,本片之鋼琴部份並非由國際頂尖級演奏家來擔綱,但在近年走紅於國際樂壇的名指揮家葉維(N. Jarvi, b.1937),伴同美國十大樂團之一的底特律交響管弦樂團的傑出動人的演譯之下,音樂的旋律線條顯得綿密婉轉,樂句的流動相當流暢,再加上氣氛的營造也非常理想,實為難得一見的好片。

結語

    拉赫曼尼諾夫對自己所創作之兩首《「悲歌」鋼琴三重奏》的態度,隨著當年創作動機與意義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對待態度。由於《第一號》或係為嘗試性作品,所以完成初演後即被束之高閣,直至作者亡故後才得以重見天。相對地,《第二號》則因係紀念恩師柴可夫斯基,並以恩師的作品為創作藍本的作品,在創作的當時已投入濃厚的感情而深懷情感,也因此自從完成之後即加以發行,其後又陸續進行兩次修改工程。

    雖然,一般人對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的曲風,大致上都以「淡淡憂愁、詩情般的旋律」的刻板印象來形容之。然而,《第二號「悲歌」鋼琴三重奏「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因是發自拉氏靈魂深處的吶喊樂章,所以,音樂除可展現出作曲家既有的性格特質外,又更進一步地呈現出「悲傷欲絕的詩情情境」與豐富的音響特質;同時,並使三種樂器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其「悲愴」特質,令人聞之莫不為之動容。此一現象充分地凸顯出拉氏亦為一位傑出的「悲慟」音畫家的事實,因此,筆者認為本曲所傳達的悲慟感染力,絕非柴可夫斯基的同名曲所能比擬者。

    整體而言,拉赫曼尼諾夫為追憶與哀悼恩師而創作的這首充滿俄羅斯悲歌風格的《「紀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鋼琴三重奏》,除音樂相當富有的表情,而且旋律感人外,樂曲之動態起伏與音響變化幅度也相當優越。而前述之傑出錄音版本,筆者以為都是可以撫慰人心、滌淨靈魂的佳作,特別適合身處這悲情社會的我們,用來作為紓解壓力、沉澱心情之良藥。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前一陣子本曲目已被「新藝術三重奏」所舉辦的冬季輓歌巡迴演奏會,列為演出曲目之一。所以,筆者認為這首室內樂曲目中罕見曲目的珠玉作品,未來將會隨著拉赫曼尼諾夫之聲譽的與日俱增,而在樂壇上日漸流行,並吸引更多傑出演奏家的注意,所以實為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的愛好者所不可或缺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