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gei  Vas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by Vincent CHAN WAI LUNG (1988~  )

Back to Main Page

News

前不久,鋼琴家大衛•霍夫考(David Helfgott)台灣演出,再度引起了我們對電影「鋼琴師」的注意。影片中,霍夫考彈完了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後,就精神崩潰了。

霍洛維茲

 

這種很戲劇性的安排,到底有多少真實性,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還是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這首鋼琴協奏曲,確實是一首非常難的曲子。今天,我們要來談一談,一手造成這種情況的幕後主角,那就是身兼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的拉赫曼尼諾夫。


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有很強的結構性,以演奏的身份來看,他又非常善於分析。從他的音樂當中,我們可以聽到一種強有力的聲音和節奏韻律,當然,這也要歸功於他卓越的演奏技巧,提供了他另一個助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樂曲當中,聽到非常抒情的片段,就像是唱歌一樣。這種有時剛,有時柔的音樂特性,其實也代表了拉赫曼尼諾夫的性格。他外表很冷酷,但內心卻非常快活。

您可以聽一下拉赫曼尼諾夫的G小調前奏曲 (Op. 23, No. 5),以及改編自他的一首同名的聲樂曲「紫羅蘭」(Lilacs, Op. 21, No. 5),您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拉赫曼尼諾夫是俄國人,有人說他是天才作家,才華可以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但是因為他是典型的俄國人,所以就不像貝多芬那麼有條有理。而他的音樂,對俄國音樂家來說特別地親切,而且只有俄國音樂家才有能力詮釋他的作品。鋼琴家霍洛維茲就是這樣一個人選。他不僅在血統上和拉赫曼尼諾夫相近,而且在情感上也和拉赫曼尼諾夫非常契合。

拉赫曼尼諾夫在俄國的音樂界是很有威望的,屬於一流的音樂家,地位就像巴哈或者是貝多芬一樣。他的權威性很高,而且高到一個程度,就是讓一些後輩的音樂人才都覺得,能夠認識拉赫曼尼諾夫,是自己走運了!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鋼琴大師霍洛維茲。我剛才說,拉赫曼尼諾夫和霍洛維茲是老少配,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們兩個人的年紀相差好三十歲。

拉赫曼尼諾夫是個極端內斂的人,有時候讓人覺得,好像什麼事都提不起他的興趣,要和他交談並不容易。霍洛維茲很怕他,對他來說,拉赫曼尼諾夫就好像是神。他非常尊敬拉赫曼尼諾夫,所以這種敬愛讓他不太敢主動的找話題和拉赫曼尼諾夫接近。但是,霍洛維茲卻是彈奏拉赫曼尼諾夫最好的詮釋者。

圍繞在拉赫曼尼諾夫身邊的人並不多,圈子裡除了家人之外,就是一些自稱為拉赫曼尼諾夫演奏,成天和他混在一起的音樂家。我想拉赫曼尼諾夫,一定也從這些人身上得到不少樂趣。

譬如說,霍洛維茲會模仿許多不同的鋼琴家,來排遣拉赫曼尼諾夫。他會模仿鋼琴前輩帕德瑞夫斯基(Ignacy Paderewski)出場以後,找不到鋼琴,臉上一副很迷惑的表情,他還在猶豫該走哪一邊,在舞臺上走來走去,然後折騰了半天才找到鋼琴。

他還會模仿紀雪金(Walter Gieseking),把手臂高高的舉起,然後重重地掉在鍵盤上,為的是要彈出強而有力的音符。

霍洛維茲這些諷刺性的模仿,每次都讓拉赫曼尼諾夫捧腹大笑,他愛極了霍洛維茲的表演。

直等到有一次,霍洛維茲在拉赫曼尼諾夫面前,模仿一個人。

他弓著身子走出來,沈重地拖著步伐,然後坐下,用獨有的姿勢摩擦著臉,這個時候,拉赫曼尼諾夫也變了臉了,他竟然一言不發的走開。

您想,霍洛維茲到底在模仿誰呢?

霍洛維茲模仿拉赫曼尼諾夫的樣子,把拉赫曼尼諾給惹火了。好一陣子都不跟霍洛維茲說話。還好,拉赫曼尼諾夫對這種事忘得也快,所以霍洛維茲還能繼續在他身邊鬼混。

但話說回來,兩個人還是蠻好的牌友。他們都喜歡打撲克牌,而且喜歡偷看別人的牌,拉赫曼尼諾夫樂此不疲,不但自娛,也逗人高興,倒是霍洛維茲這麼做是為了贏牌。

霍洛維茲詮釋的拉赫曼尼諾夫,被認為是心靈契合下的作品,不知道跟他們常常再一起打牌有沒有關係?

我們還是從實際的音樂當中找答案吧!

拉赫曼尼諾夫一生中,總共完成了145部作品,樂曲的種類也是包羅萬象。而其中令他一炮而紅的,則是升C小調奏鳴曲。現在,我要出一道謎題,就是請您猜猜看,什麼動物曾經演奏過這首曲子,而讓拉赫曼尼諾夫深受感動?

您想想看吧!

升C小調前奏曲,是拉赫曼尼諾夫19歲時的作品。這首曲子讓拉赫曼尼諾夫開始享有盛名,因此拉赫曼尼諾夫又贏得了一個「升C小調先生」 (Mr. C sharp minor)的雅號。拉赫曼尼諾夫和霍洛維茲後來都入了美國籍,有一次相邀遊迪士尼樂園,聽到Mickey Mouse彈奏他的升C小調前奏曲,不禁說:「我從來沒這麼感動過,老鼠大師!」所以,請您猜的那個動物就是Mickey Mouse。

一般我們提到拉赫曼尼諾夫,直覺上馬上聯想到他的鋼琴作品。但是,拉赫曼尼諾夫也寫了不少聲樂曲,其中最有名的「人聲練習曲」,後來被拉赫曼尼諾夫改編成管弦樂曲。

我建議您可以聽聽這兩種不同的版本,例如由Alexander Lazarev指揮莫斯科Bolshoi管弦樂團的演出,以及由Kathleen Battle所演唱的這首「無言歌」。

最初,拉赫曼尼諾夫的「人聲練習曲」,是一首聲樂曲,並且是獻給當時一位美麗大方的女聲樂家妮娜•柯雪茲(Nina Koshetz)。後來幾經改編,成了管弦樂曲。他的旋律主要由弦樂演出,非常地優美。

「人聲練習曲」,也是一首沒有歌詞的聲樂曲,但是卻充分表現了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的特性——浪漫抒情,像是靈魂在歌唱一樣。

最後,我想轉述一件事情,那就是,拉赫曼尼諾夫以前常說,霍洛維茲彈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比他自己彈的還要好。可是,卻沒有多少人相信,拉赫曼尼諾夫說這句話是真心的。

因為,如果他真的這麼認為,就不會說出來了。他自己說,總要比聽到別人說的好過一些。

難道,是拉赫曼尼諾夫嫉妒霍洛維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