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gei  Vassilievi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by Vincent CHAN WAI LUNG (1988~  )

Back to Main Page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代言人

自古英雄惜英雄
拉赫曼尼諾夫與霍洛維茲
前者是19世紀傑克的作曲家
後者是19世紀浪漫樂派的最後鋼琴傳人

這兩個俄國人,結緣的地方
是紐約的史坦威鋼琴公司
第一次見面,兩人就互相較勁
霍絡維茲彈奏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
拉赫曼尼諾夫則彈出了管弦樂的伴奏
兩台鋼琴,兩位英雄,惺惺相惜

從此以後 兩人經常相約在鋼琴公司練琴
拉赫曼尼諾夫完成的作品
都會讓霍洛維茲先試彈
甚至拉赫曼尼諾夫每完成一段的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時
都會打電話給正在世界各地演奏的霍洛維茲
因為拉赫曼尼諾夫認為霍洛維茲是他的知音

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
獻給缺乏英雄的這個社會

 

挑 戰 權 威

老師,這個小節的音不是這樣寫的
噢,我知道,因為我認為這樣是比較好,所以把它改了
可是,老師,這是我的作品,雖然是您指揮,
也要尊重這是我的音樂,沒有隨意改變的權利
唉,你這個學生,我不動你的作品就是了!

這是17歲的拉赫曼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院唸書時
發表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與指揮老師發生的爭執

拉赫曼尼諾夫從學生時代
就顯露出擇善固執、忠於自我的個性
這樣的性格成了拉赫曼尼諾夫
終其一生努力推廣自己的音樂理念的動力

獻給所有敢提出自我主張的台灣人
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在哪裡跌倒,就從那裡爬起來

沒有永遠的勝利,
只有在失敗後能重新站起來的人,
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拉赫曼尼諾夫─
一位俄國近代音樂史上的天才音樂家,
從少年時期開始,
就已經鋒芒畢露;
但是,太快成名反而讓他遭受更多的批評。

1895年,二十二歲的拉赫曼尼諾夫,
完成了生平第一首交響曲,
他原本滿懷希望這首樂曲能為他開創更光明的前途,
卻沒想到竟然受到各界苛刻的指責,
在嚴重打擊下,
拉赫曼尼諾夫有三年之久,
無法提筆創作任何一個音符。
直到接受心理治療之後,
他又一次從音樂創作中,
找回了失落已久的信心。

在哪裡跌倒,就從那裡爬起來。

拉赫曼尼諾夫: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似曾相識(revised)

愛情是什麼?
愛情是靈魂最深處的記憶,
也是前世今生,忘不了的誓言。

從碰撞出火花的那一刻起,
時間停止了。
在洶湧的漩渦裡,
音符堆疊如浪濤拍擊,
我們相信:
愛情在那一刻成為永恆。

這是電影「似曾相識」裡,
環繞男女主角前世今生的一段旋律;
也是拉赫曼尼諾夫所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當中的第十八段變奏。

雖然,有一些音樂學者批評,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太通俗。
但是,喜歡他的人可不管這些;
因為他們認為:通俗能讓音樂「似曾相識」,
而這也是拉赫曼尼諾夫音樂的特色。

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獻給所有古典音樂的女性入門者

 

冷酷卻幽默的 拉赫曼尼諾夫

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
與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的音樂會正在進行著
忽然之間
克萊斯勒一時迷糊
忘了音樂演奏到哪兒了
於是靠近鋼琴邊
低聲問拉赫曼尼諾夫
「我們到哪裡啦?」
只見拉赫曼尼諾夫漫不經心的回答
「在卡內基音樂廳! 」

幽默是智慧圓融的浮現
拉赫曼尼諾夫的“瑪格麗特”
與缺乏幽默感的台灣人一起共勉

 

戴著面具的鋼琴巨人

舞台上 走出一個身高一百九十公分的巨人
短短的頭髮 濃濃的眉毛
表情冷酷而且嚴肅
巨人在鋼琴前面坐穩了
像一個尊貴的國王
等待舞台下一片鴉雀無聲之後才肯演奏
過了一會兒
這位鋼琴巨人抬起他寬闊的大手
開始彈奏他自己創作的樂曲“悲歌”
哀傷動人的旋律從拉赫曼尼諾夫的手指間流瀉出來
帶著濃濃的俄羅斯憂鬱情感
每一個音符彷彿都是從心底深處奔流出來
所有的聽眾都沈浸在他的音樂之中

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曲“悲歌”
獻給必需戴著面具求生存的都會上班族

 

不只是伴奏

在音樂會中,人們專心注視著
樂團前方的獨奏家、指揮家

在後面擔任伴奏的樂團團員
永遠是少人注意的無名小卒

特別是一個樂團
依靠大家合作來創造音樂
任何不當的自我突顯
都會破壞和協的旋律
唯有作曲家出面 給團員機會
醜小鴨才會化為天鵝

拉赫曼尼諾夫就是一位非常給豎笛手機會的作曲家
在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與第二號交響曲中
都給予樂團豎笛手一個揚眉吐氣的機會

誰說無名小卒是永遠不會有一片天呢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與不甘為無名小卒的台北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