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八、十九世紀之交,工業革命終結長達八千年以農業創造財富的歷史。1776年, 西方革命時代剛值萌芽階段,這一年,亞當斯密出版的【國富論】,立即受到社會 矚目,繼而燃燒一股燎原大火,身為現代經濟學的創始者,亞當斯密對身處的時代 做了敏銳觀察。一百年後,在十九世紀邁入二十世紀之際,爆發經濟史的第二次工 業革命,世界邁入電器化,產業開始轉型,蒸汽火車走入地下變地下鐵。如今全球 正在經歷第三次工業革命,在這次工業革命中,科技日新月異,變化速度之快,實 難以想象。 微電子、電腦、電訊、特製材料、機器人及生物科技等,改變了我們的 生活面貌,一切生活方式都有別於過去,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藉由網際網路發明所帶動的經濟和社會轉型,及與資訊科 技結合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更加速新經濟來臨。二十世紀後半期及二十 一世紀初的今天儼然就像十八世紀末,處處可見革命的蹤影,此時亞當斯密的經濟 學已退出舞台,而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 英國經濟學家)的理論也正逐日淡出,此時有個異於傳統經濟體系的「新經濟體系」 開始嶄露頭角、重建經濟理論,讓新經濟以更快的速度,扮演那隻看不見的手,指 引上百萬的企業繼續在二十一世紀前航。

 

新經濟的背 景

        19911992年 美國經濟蕭條的情況開始談起。1992年, 美國各媒體報導的都是經濟蕭條、企業裁員、員工失業的悲慘故事和景象;且與地 區經濟相關的城市犯罪、少數族裔及單親家庭的困境,也是媒體傳遞的主要訊息。 美國社會在此階段也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國內問題(尤其是經濟)的解決應優先於 國際事務的處理。在1992年 總統大選期間,全美景氣蕭條可說是布殊敗選、克林頓獲勝的重要因素。這股經濟 悲觀的氣象一直延續至19938月,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 宣佈美國經濟已脫離谷底才完全去除。

 

新經濟的提 出

        「新經濟」這名詞源自美國。從背景可以瞭解直到19938月 美國各界仍在景氣蕭條的悲觀氣氛中徘徊。但不到3年的時間,美國聯邦儲備局的 經濟學家就對1993年 美國經濟難得一見的穩定成長、低物價現象喊出「新經濟」口號。

        隨 著美國經濟在1996年 後強勁的經濟成長,伴隨平穩物價和逐步下降的失業率,使新經濟被更多的學者及 世人接受,經濟學界甚至出現發展新經濟學的呼聲,學者們認為舊有經濟理論無法 解釋新經濟的運作,因新經濟突破資源有限的限制條件,故主張有必要對原有經濟 理論進行根本性修正。

 

新經濟的理 念

        新 經濟論點的支持者普遍認為,高經濟成長、低物價、低失業的根本因素在生產力的 提昇,而生產力的提昇源於資訊科技的進步和網路科技的普及。因電腦、資訊及通 訊科技的進步,使企業的營運效率明顯改善。透過電腦的輔助,企業更容易進行生 產規劃、降低存貨及縮短貨品遞送時程。企業家發現這種資本財(Capital) 的投資既有彈性又富生產力,因而更積極從事資本財的投資以取代勞動,使勞動生 產力快速提昇;網際網路的運用也改變企業與其供應者及客戶的互動關係,使企業 管理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造成全球化的市場(Globalization market); 資訊科技和生產力的互動,使美國經濟產生革命性的結構改變(稱為paradigm shift), 其重要性猶如內燃機的發明和電力首次被應用般,對生產及消費行為造成根本且長 久性的改變。

綜觀新經濟的引證和推理,可以發現「資訊和網路科技的應用使全體 經濟的勞動生產力大幅提昇」是核心理念,再由生產力的提昇衍生高經濟成長、低 物價、低失業的成果。

 

新經濟的主 要特徵

從經濟長期成長趨勢來看:經濟表現為生產力的進步,促使美國經濟獲得持續的強勁成長。國內 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增長率從1995年的2.7﹪、1996年的3.6﹪猛增到1997年的4.4﹪、1998年的4.3﹪、1999年的4.1﹪及2000年的4.1﹪,速度超出人們預測2.5﹪至3.5﹪的增長速度。

從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來看:新 經濟表現即使在短期內,亦讓兩者間此消彼長的替代關係發生變化,近年美國經濟 表現出低通貨膨脹率與低失業率同時並存的新景象。

從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來看:新 經濟表現的經濟成長主要原因在報酬率遞增、外部性(Exteriority)、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 及網路系統。

 

新經濟的法 則            

供給決定需求:古 典經濟是需求帶動產量,指生產者生產數量取決於需求多寡,再調整產量。新經濟 卻將「供給等於需求」這法則徹底顛覆,新經濟採用異於傳統的生產及行銷手法, 當廠商供給增加時,價格反而調降,刺激需求量增加。

報酬遞增:古 典經濟學「邊際報酬遞減」(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法則為消費者對某財貨或勞務已達到滿足感,需求自然減少,造成報酬遞減效應。 在新經濟中,消費者卻是吃得越多,感覺越餓,出現報酬遞增。例如,微軟公司的 愛用者,習慣某特定文字處理器或出版程式後,不會再想重新學另一套新系統,便 出現不斷購買微軟最新版本軟體的現象,使微軟公司出現報酬遞增。

正反饋:新 經濟中廠商有積極的正反饋機制,例如降低售價,刺激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其結 果非但沒有造成報酬遞減,反而創造更大利潤,因此廠商會持續不斷增加產量,直 到市場飽和為止。

逆向經濟學:新 經濟時代的產品與早期時代不同,廠商可以使其品質不斷提昇,價格卻不斷降低。

摩爾定律(Moore's Law):由 英特爾公司創辦人之一摩爾(Gordon Moore) 提倡。電腦的處理能力每十八個月增加一倍,電腦決定了新經濟的速度─以網際網 路時間來計算的變速。亞當斯密時代,速度及時效性並不重要,因為工業時代前進 的速度是以十年為單位;然而在新經濟體系中,演進的速度以小時計算。

戴維多定律(Davidow's Law):是 英特爾一名副總裁戴維多(William Davidow) 主張一家企業必須先在市場推出新一代產品的方式來主導市場,將自己的產品淘汰 升級以達到競爭優勢,因此戴維多定律成為新經濟時代的生存之道。

新蘭徹斯特策略(New Lanchester Strategy):來 自一位二十世紀初的先驅─就是設計英國第一部汽車的蘭徹斯特(Frederick William Lanchester); 這原為市場行銷戰教義,如今成為新經濟的教戰守則,以下是新蘭徹斯特攻佔市場 策略:

        運用戰術達到最低26.1﹪市場佔有率。

        跨越空窗期阻礙,搶攻41.7﹪以上市場。

        運籌帷幄進行主流化攻勢,爭取73.9﹪以上壟斷地位。

 

新經濟的遊戲規則

        由於新經濟是近幾年來提出的理論,尚缺乏充分經驗驗證及理論支持,故眾說紛紜。新經濟的內涵究竟是什麼?究竟如何定義及如何評價?迄今理論界並無統一說法,舊經濟學的捍衛者對新經濟提出質疑,認為新經濟並未跳脫傳統經濟學的框框;新經濟的理論只適用於當下,而且目前為止這些理論都合乎邏輯,所有法則未來是否會存在沒有人可以保證,但唯一能肯定的是在新經濟的時代下若不諄循它的法則就不會成功。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