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的分期 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西方歷史進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灰暗時期,其原因為此時期蠻族爭戰,文化衰微,少有成就。直到佩脫拉克之後,文藝才逐漸興盛,歐洲始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所以這本書對於中古時期的分法也以此為主。古來史家對於此時期有不同的分法,如人文學者皮翁(Flavio
Biondo, 1388-1463)著有羅馬帝國衰弱之後(Historiarumab
inclinatione Romanorum imperii decades, Venice,1483)一書,隱然有將之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代之三分法。日耳曼史家服契烏斯(Gisebert
voetius, 1588-1676)著有教會史三冊,荷蘭史家凱勒(Christoph
Keller, orChristian Cellarius, 1634-1717)著有世界史(HistoriaTripartita),亦分「上古」、「中古」、「新代」三部,歐洲史劃分三部之法乃成定局。對於「中古」此時期為灰暗之時期,也有學者認為其在歷史發展中有繼往開來的延續性,「中古」也有其自己文化,「近代」則是踏在中古時期的基石上奠立起來的,所以中古時期絕不是一真空的狀態。至霍斯金教授(Charles
Homer Haskins)的兩部書問世後(十二世紀的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