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魏國大將軍。曹操 初起,常以裨將相週旋。從征呂布,為流箭傷左目,軍中遂號「盲夏侯」。

 

夏侯淵,征西將軍。淵為將,赴急疾,常出敵不意,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

 

曹仁,大司馬,曹操從弟。守備荊州,周瑜率萬人來攻,仁領壯士衝入解救牛金等,周瑜見勢亦退,三軍將士皆嘆服 之。

 

曹純,初以議郎參司空軍事,率領曹軍 精銳「虎豹騎」。曹操征袁譚不利,曹純乃進「驕敵之計」,曹軍遂反敗為勝。

 

曹洪,驃騎將軍。曹操戰不利,失馬,賊追甚急,曹洪以馬授操,操辭讓,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曹瑜,後將軍曹洪族父。性脩慎篤敬,官至衛將軍,封列侯。

 

休,曹操族子 。少喪父,知曹操起兵,遂輾轉來投,曹操稱休為曹家「千里駒」。歷任鎮南將軍、征東大將軍。

 

真,魏國大司馬。與將士同勞苦,士卒皆願為用。曹操以他勇猛,讓 真領虎豹騎。曹丕寢疾,真與司馬懿等受遺詔輔政。

 

夏侯尚,有籌劃智略,官渡時任軍司馬,領騎兵作戰。與曹丕關係親密,曾 獻計偷襲蜀軍上庸,果奪得三郡。

 

夏侯德,夏侯淵從子,夏侯尚之兄。《演義》守備天蕩山,被蜀將嚴顏 以火計燒山,夏侯德急於滅火之 際,被嚴顏襲殺。

 

夏侯儒,夏侯尚從弟。初為鄢陵侯彰驍騎司馬,為征南將軍、都督荊、豫州。時謂儒 戰怯,猶以此召還,為太僕。

 

夏侯衡,夏侯淵長子。尚曹操弟海陽哀侯女,恩寵特隆。夏侯衡襲爵,轉封安寧亭侯。

 

夏侯,夏侯淵次子 。淵為蜀所害,故霸常切齒,欲有報蜀意。曹爽死,霸恐為司馬懿所害,尤不安,故遂奔蜀。

 

夏侯稱,夏侯淵三子。 少好軍事,夏侯淵陰奇之。與曹丕為布衣之交,每宴會,氣陵一坐,辯士不能屈。

 

夏侯威,夏侯淵四子,官至兗州刺史。性任俠。貴曆荊、兗二州刺史。子夏侯駿,並州刺史。次子夏侯莊,淮南太守。

 

夏侯榮,夏侯淵五子 ,幼聰惠。漢中之敗,榮年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親在難,焉所逃死!」乃奮劍戰歿。

 

夏侯惠,夏侯淵六子。樂安太守。幼以才學見稱,善屬奏議。曆散騎黃門侍郎,與鍾毓數有辯駮,事多見從。

 

夏侯和,夏侯淵七子,相國司馬師左師馬。清辯有才論。曆河南尹、太常。 《演義》中夏侯和是夏侯淵的四子。

 

夏侯楙,夏侯惇中子,性無武略,而好治生。曹操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楙曆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曹泰,曹仁之子,曹楷、曹范之兄。在曹仁死後繼嗣,官至鎮東將軍,假節,轉封甯陵侯。曹泰薨,子曹初嗣。

 

肇,曹休之子,有當世才度,為散騎常侍、屯騎校尉。明帝寢疾,方與燕王曹宇等屬以後事。

 

纂,曹休之子,曹肇之弟。文帝分休戶三百封肇弟纂為列侯,後為殄吳將軍,薨,追贈前將軍。

 

爽,曹真之子。明帝曹睿寢疾,乃引爽入臥內,拜大將軍,與太尉司馬懿並受遺詔輔少主。 後與司馬懿爭權,被誅殺。

 

羲,曹真次子,曹爽弟。勸曹爽雖奪得司馬懿兵權 ,仍應對司馬懿提高警戒。後司馬懿發動政變,羲與 曹爽同罪處斬。

 

訓,曹真三子。兄長曹爽奪取司馬懿的兵權後,任命曹訓為武衛將軍,後司馬懿發動政變奪回兵權, 將曹訓處死。

 

夏侯恩,曹操背劍之將。曹操有寶劍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劍操自佩之,青釭劍令夏侯恩佩之。

 

夏侯傑,曹操部將。曹軍追擊劉備至長阪橋, 時張飛怒目橫矛,三次大喝,喝問:「誰敢決生死乎?」夏侯傑竟膽裂而死。

 

夏侯存,曹仁驍將。關羽攻樊城,曹仁領兵來迎關羽。夏侯存軍至,見了關羽,大怒,便與交鋒;只一合,被關羽砍死。

 

夏侯獻,領軍將軍。明帝托曹爽、司馬懿後事,謂獻曰:「吾已差,便出。」獻流涕而出,遂免。

 

夏侯玄,魏國太常卿,夏侯尚之子。有個人志節,不蓄華研,一時賢明之士。受時人景仰,尤為司馬師所昭。

 

夏侯咸, 司馬。隨鐘會伐蜀,鐘會遣司馬夏侯鹹、護軍胡烈等,經從劍閣,出新都、大渡截姜維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