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的個性形象 夏侯惇位為魏國大將軍,少以剛烈聞名,從曹操征伐,加上「拔箭啖睛」的典故,使夏侯惇給人一種壯烈的獨眼將軍形象。《演義》在夏侯惇的「勇」上作了許多描寫。 夏侯惇初於《演義》第五回登場,曹操起兵伐國賊董卓,時「沛國譙人夏侯惇,字元讓,乃夏侯嬰之后﹔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罵其師,敦殺之,逃于外方﹔聞知曹操起兵,與其族弟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當中「自小習槍棒」 一句為正史所無,可見《演義》有意加強夏侯惇的威勇形象。 《演義》第六回,董卓遷都長安,曹操率兵追趕。夏侯惇與呂布交戰,不敵呂布。曹操中徐榮埋伏,在危急之際夏侯惇刺死徐榮,救了曹操。 《演義》第十一、十二回,夏侯惇與許褚、典韋等六將共戰呂布,呂布不敵逃入城中。 《演義》第十四回,曹操前往洛陽救駕,夏侯惇為先鋒,引上將十員,精兵五萬先行,打敗李傕、郭汜兩軍。 《演義》第十七回,曹操征袁術,夏侯惇為先鋒。袁術令大將橋蕤迎戰,二將交戰不三合,夏侯惇斬橋蕤於馬下。 《演義》第十八回,高順攻劉備之小沛,夏侯惇與夏侯淵領五萬兵先行。夏侯惇遇高順,二將戰四五十回合,高順不敵。夏侯惇從後追上,被曹性一箭射中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撥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于口內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槍搠透面門,死于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夏侯惇既殺曹性,縱馬便回。高順從背后趕來,麾軍齊上,曹兵大敗。夏侯淵救護其兄而走。 按《魏書》載,「曹操自徐州還,夏侯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 《魏略》曰: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 夏侯惇對「盲夏侯」這稱謂如此厭惡,並非在於外觀上;事實自失去左目以後,夏侯惇只得留守後方,美其名的「鎮」、「督」,自是曹操對自己的關顧。然他在軍旅,也得知軍中並非要區別兩位夏侯將軍,才要以「盲夏侯」來作稱號,事實上軍中常征善戰的夏侯將軍永遠只有夏侯淵而已。 及後《演義》第二十八回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夏侯惇為其將秦祺報仇,領三百騎欲擒關羽。二人正欲交鋒之際,得張遼以曹操旨調停,事得免矣。 《演義》第三十九回,寫建安十三年,曹操命夏侯惇率十萬大軍殺奔新野,不聽李典勸告,被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只得返回許昌向曹操謝罪。此回描寫了夏侯惇恃寵而驕、貪功自大、輕敵妄為的一面。 然《演義》中有關夏侯惇的描寫只重其戰將一面,有關其個性為人的描寫則少之有少。而正史中的夏侯惇,雖常從曹操征伐,但從未建立奇功,曹操多以其領兵留守後方,可說一是曹操知其非將才而令其守後;另一方面長其留守後方也使其失去表現武略的機會。 事實夏侯惇亦非將才,如與呂布作戰時,呂布遣將偽降,共執持夏侯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幸得韓浩收拾殘局,事得免矣。 《演義》第十六回,曹操被張繡突襲,逃出後回軍反攻,夏侯惇所領青州兵竟乘勢搶掠,曹操事後深責夏侯惇治軍不嚴。 到了《演義》第六十六、六十七回,曹操召夏侯惇、曹仁等議收吳滅蜀之事。夏侯惇曰:「吳、蜀未可攻,宜先取漢中張魯,以得勝之兵取蜀,可一鼓而下也。」此回充分表現了夏侯惇軍略上的識見 ,此事亦見於史書。 夏侯惇的功勞多是穩定後方,如夏侯惇領陳留、濟陰太守,「時大旱,蝗蟲起,夏侯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又「建安二十一年,夏侯惇從征孫權還,曹操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此等都是夏侯惇穩定後方之功,而作為曹操近臣,能「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亦是曹操近臣中品德最值得讚揚的一位。 夏侯惇另一個性,是他忠於曹操,按《魏書》載,當時諸將皆受魏官號,唯有夏侯惇獨為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曹操勸解說:「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 曹操對夏侯惇的信任,也是遠遠超過曹營其他將領的。《魏書》載「建安二十四年,魏王曹操軍於摩陂,召夏侯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以素來待人涼薄的曹操,也會對人如此禮重,可知夏侯惇的為人確有其可敬之處。 《三國演義》篇幅所限,無法兼具所有人物。且立場偏重蜀漢,魏吳不少名人更未收入書中。然像夏侯惇此等重要角色,如能突出其個性,以奇人襯托奇人,相信情節將更精彩曲折。雖知諸葛亮火燒博望不過是擊敗一個恃寵而驕、貪功自大、輕敵妄為的莽夫而已,奇人勝傭才,不奇!
|
回三國全書首頁
往聚義廳留言版交流討論
最後更新:08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