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生平 孔子二十世孫,漢朝末年文學家。孔融文章鋒利簡潔,善於譏嘲,後因觸怒了曹操而被殺。 「孔融讓梨」 每當孔融兄弟七人共食梨子的時候,孔融每每拿小的梨子,家人問他為什麼,孔融答說:「我是家中年紀小的,理當拿小一點的梨子。」家人深為訝異。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歲時,隨著父親來到京師。當時河南尹李膺以簡居自重,不隨便接待外來賓客,如果不是當世名人、李家有關係之人或是世交,皆不能見到李膺。一日孔融欲拜訪李膺。跟守門的人說:「我是李先生的通家子弟。」守門的人聽聞,便放孔融進去。李膺見到孔融,問說:「你的祖父輩與我有何關係呢?」孔融答:「我的祖先孔子和閣下的祖先老子(李耳)有著師生關係,所以我當然是你的通家子弟阿。」在旁邊的人沒有一個不驚訝孔融的回答。是時太中大夫陳煒晚到,聽聞此事。說:「你不過是小時聰明,長大後不見得會怎樣。」孔融聽到後便回答說:「聽您所說,那您小時後一定是很聰明了」李膺大笑說:「這小子長大後必定是個大人物。」 後來董卓當政,孔融對董卓完全不假辭色,令董卓很頭痛,遂被降至六百石的議郎。剛好那時黃巾起事,以北海最為嚴重。董卓乃趁機把孔融調為北海相。名義上是升遷,實際上是想藉黃巾之手來除掉孔融。雖然孔融仍有徵兵對付黃巾,畢竟寡不敵眾。當孔融被黃巾管亥為困,情況非常危級,孔融乃遣東萊太史慈向當時正在當平原相的劉備求救。劉備聽到後驚訝的說:「連孔北海也知道天下有個劉備嗎?」草莽出身的劉備似乎因為自己的名字能被天下名士之一的孔融所知而非常重視,馬上派遣三千士兵解救無計可施的孔融。 在這之後袁紹與曹操正在中原稱霸,但是孔融卻誰也不依附。當時有位名叫左丞祖的人勸孔融應該要歸附一方。但是孔融卻認為兩邊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對於左丞祖的規勸非常生氣,因此殺了他。 保持中立者在亂世中很快的就會受到兩方的攻擊。在尚未被人侵犯前,先下手為強是戰爭中的常理。果然,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孔融被袁紹之子袁譚攻擊。在被攻擊的過程中,孔融依然談笑自若,好像根本就不把袁譚當作一回事。在城被攻陷之後,孔融便逃往曹操的根據地許(河南省許昌縣),但是孔融的妻子卻被袁譚俘虜了。 當曹操攻擊袁家的根據地鄴,袁氏一族的婦女全被俘虜,而曹丕私自把袁熙之妻甄氏為妻。這時,孔融便寫了一封信給曹操,上面寫著:「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但是史記上記載妲己最後也被殺了,孔融的這句話把曹操搞的滿頭霧水。後來曹操問孔融這句話是出自哪本書上,孔融卻回答說:「以現在的事實推想,那時情況可想而知。」孔融不過借事譏諷曹操父子。 之後曹操征討烏桓,孔融又嘲笑曹操說:「三百年前,丁零族(匈奴一部)曾偷了蘇武的牧羊。如何?對這種無禮之族,你能加以糾正嗎?」 由於連年的征戰,曹操的軍隊缺少兵糧,曹操下令禁止釀酒。孔融寫了一封信給曹操,反對禁酒。曹操也回了信,內容大概是說酒是亡國之源。孔融再回信,道:「因酒而亡國的例子的確有過,然而,徐偃王(相傳是周穆王時徐國國君,穆王西巡,諸侯共尊偃王,穆王令楚出城滅之)因過於重仁義而滅國,燕王噲(禪讓王位予臣子子之,導致內亂,齊趁機破其國)因謙讓而亡國,魯則因重儒道而國勢衰弱,既然如此,是否也要禁仁義、謙讓、儒道呢?而夏桀、殷紂因女色而亡國,又能為此禁止婚姻嗎?為什麼就只有酒要被禁呢?我懷疑只是為了要珍惜穀物而已,並不是要以滅亡之國為戒。」孔融將曹操背後權謀看穿,指明兵糧不足可以明說,不必擺出亡國的大道理。 孔融為防曹操篡漢,上奏給獻帝,寫道:「以古代的王畿制度,首都千里寰內,不能封建諸侯。」欲阻曹操在首都附近培植了勢力範圍。 曹操又有意恢復漢文帝時禁止的肉刑,孔融上書諫止,「認為肉刑「不能止人遂為非也,適足絕人還為善耳!」獻帝納之,不復肉刑。 孔融為人寬容少忌,好士,喜獎勵後進,其文才曹丕比之為揚雄、班固,然處於曹操所控制的漢室之下,又政見處處與曹操相違,終曹操誣他意欲謀反,誅殺孔融一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