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歌山城座落於高48.9M之虎伏山上,由於其座落之形似伏虎之姿態,故又名為虎伏城。此城主要由東部之本丸御殿與及西部之天守郭構成。 其天守郭,由大天守、小天守、御台所、乾門、二之御門櫓及楠門各部連結而成,若將楠門緊閉,則可形成一個以天守為中心的連立式要塞。

     在和歌山城附近,由於「雜賀眾」及「根來眾」活躍之故,而有「雜賀之莊」之名。說到「雜賀眾」,一向一揆勢力 鈴木孫一和信長、秀吉就曾於紀州展開激戰。

     隨著信長被明智光秀弒殺後,天下人秀吉的時代隨之而起,而雜賀眾依然與秀吉繼續進行抗爭。直至天正十三年(1585),秀吉決定對紀州(根來.雜賀)進行總攻擊。縱然根來眾具備當時先進的鐵砲武裝及戰術,隨著秀吉的節節勝利、攻破敵方最後的根據點 根來寺的破滅,秀吉的征討紀州之戰,宣告勝利。

     鑒於秀長征討根來、雜賀有功,秀吉決定將和泉、紀伊兩國賜予秀長,並予其在「吹上之峰」上築城,亦就是及後的和歌山城。 至於和歌山城之名又從何而來?這是由於和歌山城築城之處遠眺能視秀吉喜愛的岡山,及後秀吉興起作詩,其中有"和歌浦"三字,故據此改其城名。

和歌山城座落於紀川河口旁,從地理上、戰略環境上來看,都擁有絕對的戰略優勢,立於城而環顧紀州。而當時,秀長命藤堂和泉守高虎名羽田長門守一庵法印二人負責普請之工作。他們所完成的是現存的本丸部份。 同年,和歌山城落成,秀長仍以大和郡山城為居城。翌年(天正十四年),秀長命家臣以桑山重晴領3萬石為城代入城。於桑山氏十四年管治期間,主要以本丸為中心向外擴建。 慶長五年(1600),由於關原大戰有功,淺野幸長領376千石進和歌山城為城主,而桑山氏則轉向大和移封。而在淺野氏十九年主政期間,陸陸續續進行城中之基礎建設,如一之橋、二之丸部份.御屋敷等部份進行大規模整備。 元和五年(1619),淺野氏被遷往安芸國廣島移封,由德川家康第十子賴宣領555千石入城。自此,成為了御三家紀伊德川家之居城,有「南海之鎮」之稱,成為幕府西國支配的據點。  

賴宣入城之際,由將軍秀忠給予銀二千貫作城池擴張工事,而在德川御三家管治期間,曾進行二之丸、南之丸進行擴張,建設紅葉溪庭園等工事。除此外,還進行了廣瀨川之對岸新町,大門川之對岸北新町及城下町之擴張整備。從賴宣以來,直至明治維新,皆成為德川親藩的領地。

最初之天守閣,乃五層之大天守。可惜,於弘化三年(1846),因落雷而意外燒毀。由於當時實行天守閣復興禁止令,唯有只建築起普通之御殿,及後由於對御三家的特別許可,給予重建。新的天守乃白堊色的三層大天守,與對面的小天守對望而立。濃緣色之外牆更見華麗,與姬路城乃相同形式的典型連立式天守。   1945年,重建之天守閣因戰火而再次被燒毀,其後十年間,由於地方民眾的訴求及踴躍捐助,於昭和13(1958)重建起鋼筋造的天守閣,直到現今。

 

宮崎太子 譯

kmimu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