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的形象演變 

 

  《三國演義》善於塑造人物個性形象,當中有部份人物,因為襯托主角及配合故事發展,除了保留人物身份地位外,其個性形象卻完全化身成另一人,徐州牧陶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陶謙因「三讓徐州」一事而廣為人知,其固有形象多是仁厚長者、因錯用下屬而招曹操復仇之難;初二讓徐州亦顯其深明大義,臨終以遺命交予劉備領徐州事,更讓人有亂世無仁君之嘆。然陶謙仁厚長者形象,只見於《三國演義》第十回:「太守陶謙,字恭祖,為人溫厚純篤,向欲結納曹操,正無其由;知操父經過,遂出境迎接,再拜致敬,大設筵宴,款待兩日。曹嵩要行,陶謙親送出郭,特差都尉張闓,將部兵五百護送。」然有關陶謙的描寫,按正史所見,則與「仁厚長者」有很大差別。

    先是,陶謙任情,吳書說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少年陶謙雖出於單家,但以異於同齡的人。《吳書》曰:「年十四,猶綴帛為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可見陶謙 少時以有為將建功立業的理想,這件事被人生第一位貴人所見,《吳書》曰:『故蒼梧太守同縣甘公出遇之塗,見其容貌,異而呼之,住車與語,甚悅,因許妻以女。甘公夫人聞之,怒曰:「妾聞陶家兒敖戲無度,如何以女許之?」公曰:「彼有奇表,長必大成。」遂妻之。』 陶謙個性偏執,容易開罪於人,然因好學而得為諸生,仕州邵,舉茂才,除盧令,可見出自單家的他是靠自己個人才幹發展事業,沒靠先逝的父親半點餘蔭,以下拒交張磐事更見其個性乖僻。

  《吳書》曰:謙性剛直,有大節,少察孝廉,拜尚書郎,除舒令。郡守張磐,同郡先輩,與謙父友,意殊親之,而謙恥為之屈。與眾還城,因以公事進見,坐罷,磐常私還入,與謙飲宴,或拒不為留。常以舞屬謙,謙不為起,固強之;及舞,又不轉。磐曰:「不當轉邪?」曰:「不可轉,轉則勝人。」由是不樂,卒以構隙。謙在官清白,無以糾舉,祠靈星,有贏錢五百,欲以臧之。謙委官而去。

    張磐位居郡守,又是陶謙同郡先輩,更是謙父生前之友。張磐意在結交陶謙這位有為的後輩,故友的遺孤。陶謙的反應卻相當大,「恥為之屈」,可理解陶謙一是,他對與誰結交連勢自有一番見解,他不想因先父遺下的人脈而與張磐結交,他自有能力幹一番大事,不希望受外來東西束縛;另一方面張磐的「意殊親之」,令陶謙感到不自在,也不喜歡別人太造作去大獻殷勤,於是他就懷著這種難以理解的不悅及憤怒,赴了張磐的宴,故意處處失張磐意,終「卒以構隙」。其實謙欲絕張磐結交之意,大可宛拒,現在張磐無故受「賢姪」之氣,無故少了一個朋友,卻多一個無中生有的敵人,可見凡事以意氣先行,不顧後果,就是陶謙的基本個性。

    陶謙的輝煌時代,是為漢將,與名將皇甫嵩等建功立業的時代。時西羌寇邊,皇甫嵩為征西將軍,表請武將,陶謙於是召拜謙揚武都尉,與嵩征羌,大破之 。以上事只知陶謙是位戰將,而其性情如何,可看以下輕辱三公事。

    時有邊章、韓遂為亂,司空張溫銜命征討;又請謙為參軍事,接遇甚厚,而謙輕其行事,心懷不服。及軍罷還,百寮高會,溫屬謙行酒,謙眾辱溫。溫怒,徙謙於邊。或說溫曰:「陶恭祖本以材略見重於公,一朝以醉飲過失,不蒙容貸,遠棄不毛,厚德不終,四方人士安所歸望!不如釋憾除恨,克復初分,於以遠聞德美。」溫然其言,乃追還謙。謙至,或又謂謙曰:「足下輕辱三公,罪自己作,今蒙釋宥,德莫厚矣;宜降志卑辭以謝之。」謙曰:「諾。」又謂溫曰:「陶恭祖今深自罪責,思在變革。謝天子禮畢,必詣公門。公宜見之,以慰其意。」時溫于宮門見謙,謙仰曰:「謙自謝朝廷,豈為公邪?」溫曰:「恭祖癡病尚未除邪?」遂為之置酒,待之如初。

    此事可見陶謙的任情輕狂。他以材略見重於司空張溫,被為參軍,謙輕其行事,心懷不服,竟故意在慶功宴羞辱張溫;及溫赦之,謙竟仰曰:「謙自謝朝廷,豈為公邪?」,此亦非持重之臣所作之行,陶謙自恃軍略才幹有過於張溫,竟再三侮辱朝廷重臣,然則若陶謙他朝座強一方,則大可能出「謙自謝天下,豈為朝廷邪?」。    

    由以上諸事可見,陶謙 大半生都沒有半點事跡與《演義》中的「溫厚純篤」扯上半句。那再說陶謙的徐州牧時代。陶謙是在黃巾作亂的時代,受命為徐州剌史,擊黃巾。後來董卓作亂,州郡起兵,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絕。陶謙沒有像《演義》所寫參與討伐董卓的第十二鎮諸侯。反是要加入關東諸侯,還是助紂為虐始終拿不定主意,最後得趙昱、王朗等規勸,不選擇兩方勢力,而遣使向董卓所挾持的朝廷上貢,表示忠心,被封為安東將軍、徐州牧,溧陽侯。然於州牧割據的時代,陶謙這種縱橫行為亦無可厚非。後朱儶與山東諸將通謀為內應。時陶謙遣精兵三千,陶謙上朱儶行車騎將軍。及董卓被誅,傕、汜作戰,陶謙以儶名臣,數有戰功,可委以大事,乃與諸豪傑共推儶為太師,因移檄牧伯,同討李傕等,奉迎天子。遠在徐州隔岸觀火的陶謙,終於以行動作出首次勤王責任,然陶謙的品格,亦未有一面倒的定案。
 

    《三國志.陶謙傳》載:「是時陶謙 所令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贍,流民多歸之。而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可見陶謙並非仁君,更非對徐州百姓有仁愛之心。《陶謙傳》又載「而時有下邳闕宣自稱天子,謙初與合從寇鈔,後遂殺宣,並其眾。」此時的陶謙 ,竟與自稱天子的亂賊連勢鈔略,其以前向天子上貢表示忠心的行為還是建基於利而行的。

    按《吳書》載,曹操迎嵩,輜重百餘兩。陶謙遣都尉張闓將騎二百衛送,闓於泰山華、費間殺嵩,取財物,因奔淮南。曹操歸咎於陶謙,故伐之。 此事歷來有多種說法,但骨幹還是以陶謙欲向曹操示好,卻因其失職而為徐州惹來大禍,這也是陶謙親任讒慝小人、刑政失和自招的惡果矣。

    縱觀可見的史料,幾乎是一面倒的說明陶謙是個有野心,乘天子微弱時行合縱連橫之術的軍閥而已;但卻有一則弔詭的史料,使陶謙的個性始終無法下一個結論。按《吳書.張昭傳》載,當時逃避陶謙徵召的名士張昭,被陶謙 下令拘執,後得趙昱傾身營救方以得免,張昭卻在陶謙死後為之哀辭,稱其「體足剛直,守以溫仁。令舒及盧,遺愛於民」,可見陶謙 在時人心中以有兩個形象,孰是孰非已再難考證。

    致於《演義》刻意寫陶謙 為仁君,繼有三讓徐州一事,無非讓劉備領徐州更加名正言順,若劉備在一背道任情、刑政失和的軍閥手上取得徐州,倒不如將陶謙 美化成仁厚長者,上演一場三讓徐州,以成就劉備仁德之名。自此「溫厚純篤」的長者風範,就成為陶謙的固有形象。

 

 

陶謙相關畫像

民初石刻版三國演義陶謙插畫

光榮三國志8的陶謙頭像

三國群英傳系列的陶謙頭像

光榮三國志11的陶謙頭像

軒轅春秋網友丹羽五郎佐自繪頭像

因為想找一個漢將軍頭像

並符合正史有關其

「性剛直,有大節

背道任情」的形象

亦因為陶謙主要活躍於四、五十歲之時

所以放棄使用光榮的老人頭像

而且陶謙死時才六十三歲

光榮的頭像也畫得他太老了。

 

三國全書首頁

聚義廳留言版交流討論

最後更新:08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