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如此創造了哈利波特

自《哈利波特》系列,

從一個無名作者的處女作,

自行投遞出版社問路,

一夕成為全球暢銷書之後,

太多太多人目光灼灼,

無不想窺知哈利波特的創造者--J.K.羅琳何許人也?

《我就是如此創造了哈利波特》

就是在這樣集體期待心理下,產生的出版物。

作者馬克夏碧洛(Marc Shapiro)住在美國加州,

是一名有30年經驗的資深娛樂新聞記者,

根據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紐約時報><新聞周刊><每日電訊報>

<時人><沙龍>雜誌和<學校圖書館期刊>等刊物上,

B.B.C.J.K.羅琳的訪問及報導,

索驥撰構出一本J.K.羅琳的「非官方」版傳記。

中文版一出版即銷售將近兩萬本。

從一般報導中,羅琳給人們的印象:

「身無分文、離了婚的單親媽媽,

靠社會福利津貼維生,在咖啡館裡無所事事地寫作。」,

這本書給予這印象更清晰的特寫鏡頭,

同時也讓羅琳的申辯(她宣稱只有完稿的那一年

(1994)有這景況),有了更詳細的資料可供討論。

《我就是如此創造了哈利波特》從J.K.羅琳的父母親職業,

在家排行,學校成績,第一個創造的奇幻故事,

和她崇敬的作家,嗜讀的小說

還有她的工作與結婚歷程。

我們約可得知魔法媽媽從一個類似她筆下的

「妙麗」般的用功、好學生,如何成為六年之間

不斷換工作的社會人,還有她受困於無接受公評

的而遲遲未展開的寫作生涯,最後《哈利波特》

成為英國Bloomsbury出版社印鈔機,

與美國Scholastic出版社以10萬美金買下版權的戲劇化過程。

《哈利波特》迷應對羅琳波折於曼徹斯特

到倫敦之間的通車時,電光火石地爆出

哈利波特的虛構人物,讓他從王十字車站3/4月台出發,

到霍格華茲發現「他有真正力量的地方」,

生出一系列令人興奮的魔法故事,

感到同樣心頭火熱。在好奇心的熊熊驅使下,

確實可與本書同步享受一絲狩獵的快感。

但閱讀本書,也不斷因本書譯者似未曾讀過

皇冠出版的《哈利波特》譯本,

而頻頻出現令人混淆的不同譯名,

必須多付出對照辨識的力氣。

如阿茲卡班獄卒(The Dementor)

繁體中文譯本「催狂魔」,

在本書譯為「敵魔人」。
第四集的重要女角色
--張秋(Cho Chan)

本書譯名「鄭嬌」等等。第四集集名

Harry Potter and Goblet of the fire》譯名

《哈利波特與冒火古杯》,相信與簡繁體中文集名,

都會產生出入。一本暢銷書的延伸作品,

而對其主要對象譯本完全不理睬的狀況,

是比較令人不理解的地方。(/林乃文)


【內容簡介】

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創意從何而來?

哈利波特的名字從何而來?

哈利波特故事後期將如何發展?

哈利波特會談戀愛嗎?

哈利波特故事結束之後?J.K.羅琳要寫什麼樣的故事?

J.K.羅琳年輕時候是怎麼一個人?在學校功課如何?

J.K.羅琳從事過哪些工作?為何走上作家之路?

J.K.羅琳如何遇見前夫,婚姻生活如何?為何又會離婚?

J.K.羅琳為何會失業領救濟金?成名前後的生活有何改變?

J.K.羅琳給有志寫作者的建議為何?

這些問題,在這本書都可以得到解答。 set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