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任教的學校多了許多新來港學童的入學申請,一個月內就有三四宗,分別申請入讀中二或中四。然而其中有十八歲的要求讀中四,十五歲申請讀中二,較同年紀的同學起碼年長三歲!現在已是二月,一個學年已經過了起碼一半,為甚麼現在還會有學生申請入學呢?他們又能不能適應香港的學校生活呢?適應後又能否趕上香港的課程呢?凡此種種,都是值得我們去好好反思的。
中國人「根」的觀念都很濃厚,亦很怕「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早已來港的國內移民為了早日令一家團聚,除了多點回鄉以外,就只有為兒女來港的問題而想盡辦法大費周章。身為中國人當然明白這種「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但若然只是盲目行動,就只會造成一連串的社會問題,在人在己也甚為不妥。
首先,國內生活與香港可謂完全不同,無論節奏、生活環境、人情世故都是個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成年人雖可寄情工作,但在日常生活都尚且感到難以適應,更可況是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呢?每天雖可自由出入,但卻有著「行不得也哥哥」之嘆呢。
加上父母忙於工作,子女更是缺乏照顧。心中有不快想向父母傾訴,結果望眼欲穿仍是「有怨無路訴」,結果男的弄致滿腔怒火,女的變成愁腸百結。在前天不足後天又失調的情況下,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兒童個案便接二連三的出現了。有些人還會怪學童們不知自愛、身在褔中不知褔,但他們的困苦又有誰知呢?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感覺當然合理,但我們又是否應該先尊重這些親友,先問一問他們才為他們計劃呢?否則當我們能解思親之困時,又令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