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早已唱得街知巷聞,但原來在古代的社會,每個人的姓、名和字都經過極仔細的考究,有著極大的學問呢。所謂「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姓氏就等如每個人的根,甚至是他們的身份象徵。好像魏晉南北朝時的文人最重家世,一報上自己的姓已經知道您是龍是蛇。就正如當年年輕但家貧的孔融為求見李姓太守,竟自稱是孔子後人,並借孔子問學於老子李聃的故事而與對方攀上關係,雖然令人哭笑不得,但也足見姓氏在古代之重要。一般文人更會在報上籍貫以正視聽,例如瑯琊王氏方是王氏的正宗,其他人切勿亂認呀!
至於姓與名亦是極為重要的。在古代,名與字並不相同,名為正,字為副。當少年人行加冠禮後,父母親友便會為他的「名」立一個「字」,用以解釋其「名」,以示父母的祈望。好像唐代古文家韓愈字退之,就是希望他不要過露鋒芒,在「愈」時要知「退」。在【神雕俠侶】中,楊過的字叫改之,當中便可見到金庸的匠心獨運了。有時憑這些解釋更可有正音之效,例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甫」字既可讀成「虎」亦可讀作「普」,前者是「美男子」,後者解「剛剛」;但當您知道他的字是子美時,您便會把「甫」字讀成「虎」,因為他的父母想他成為一個美男子(子美)呢!
但如果父母早歿,有些人便會為自己改一個好「字」以抒己志,如諸葛亮自字孔明,就有著「大放光明」之意,因為「孔」就是「大」意思。但我們千萬不可直呼他人的姓名,不則就是不禮貌了。所以在向別人請安時,泛泛之輩可以官銜相稱,如孔太守;稔熟一點則可直其字,如玄德、鵬舉等,但絕不可直呼人家的姓名呀!
其實古人的姓、名和字還有著很多有趣的故事,好像姚舜何以叫重華、李煜何以叫重光、岳飛又為何叫鵬舉等,有機會再與大家詳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