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期沙崙玫瑰


隨『基』思想 ─ 我對基因工程的一點隨想(樂程)


引言
在一年前,我們一班編輯們已注意到基因工程及生命科技的發展將會很迅速,並且會對整個人類、整個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除了「貧窮與權力」、「虛擬與自我重整」、「自我增值與社會責任」等熱門話題外,我們也把「基因工程及生命科技」這課題定為今年沙崙玫瑰的主題之一。誠然,這個題目對筆者來說實在是艱深了一點,所以在這裡我無意,也沒有資格為這課題下一個什麼的結論,只希望可把自己所看過的資料稍作整理,並隨便想像一下這科技將會為我們的未來帶來一幅什麼的圖畫,讓大家作為一個起點,繼續的去討論,繼續的去為這幅圖畫加上色彩。既然是隨想,筆者想到什麼便寫什麼,因此文章的結構也許會鬆散了一點,希望大家不要介懷,只管與筆者一起天馬行空一番便可。

似遠實近
想不到當我們一班編輯們定下了這個主題後的不久,一班科學家已發表了人類基因圖譜的初稿,而在週一(12/2/2001),科學家更正式公佈人類基因圖譜排序成功,比原先估計的2005年還早了四年。他們更發現人類的基因總數約是26,000至40,000個,比原先的估計少了三分之一。看來這科技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快,快到我們還來不及好好的把它思想一下。若說二十世紀是資訊科技的年代,那麼我想二十一世紀應是生命科技的世界了。

科技日新月異,它為人類帶來的好處是無庸置疑的。透過基因工程可以使農產品的質素提高,生產成本下降,透過基因藥物的研製,醫療的效益與我們的健康也可大大的提高。然而,科技對人類的貢獻雖是鉅大,但也值得關注的是,它對人類的影響並不僅局限於物質生活的層面上,它更會衝擊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價值觀及道德倫理觀,更甚的它可改變我們社會的結構、家庭的根基、自我的定位、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所以,這課題雖看似艱深,看似與我們有很遠的距離,然而,它卻是影響著我們未來最重要的元素。過去絕大部分的人只是站在科學立場看那些實驗及工程,但隨著這些實驗涉及人的生命及倫理的問題時,我想基督徒是有責任站出來的。

若我有一千歲
透過基因工程,把一些使人類衰老的基因更換,人類的壽命將會大大的延長,有的說可活到二百歲,有些更說可到一千歲。若我有一千歲,那時我的孫的孫的孫應稱呼我做什麼呢?那時人口這麼多,我居住的環境會是怎樣呢?糧食水源夠我用嗎?若有一千歲,那麼我可否懶惰五百年才工作呢?若我的親人或伴侶早我四百年離開,往後的數百年會是怎樣的渡過呢?想相信當我活到二百歲,人世間各種的喜怒哀樂我已經歷過了,往後的八百年,我的感覺又會否變得麻木呢?此刻,腦海卻飄過神曾對摩西的說話:「我使人死,我使人活」(申32:39)

我與它的分別
在去年的一份本地報章內提到基因改造不單可將北極魚的耐寒基因注入蕃茄,使蕃茄更耐寒,更可從人類體內抽出生長激素基因注入豬隻內,使其生長速度加快。而最近更有報導指可將蛇的某些基因注入人類身上,使人類可以冬眠。到時我們不單是吃魚的蕃茄或是人的豬肉,而且更名附其實的做條大懶蛇了。因著對基因工程的人為操控、機械增刪以及大量複製、人與物之間的分界線似乎也逐漸模糊起來了。

肯定了進化論?
一個美國病理學家於上年替《紐約時報》撰文談論人類基因草圖,他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圖譜證明人類基因數目與蒼蠅等物種頗為接近,那是否意味大家都是同根源進化出來?

驟眼看來,這種進化觀點似乎標誌著神造論的終結,然而事實郤又不是。基因組告訴了我們生物體的複雜性,人類和蒼蠅間的分別,是難以單用人類和蒼蠅體內的基因密碼的數目來測量和比較的。雖然人體內重要的密碼基因數目與蒼蠅或蚯蚓基本相差不遠,但和這些較低等的動物相比,我們又顯然遠比牠們複雜。這名病理學家最後認為萬物的複雜性,絕非取決於基因的數目,而是基因及各種蛋白質的千變萬化組合所體現出來。如此複雜的組合變化,真的只有上帝才能辦到。

所生而非受造
《尼西亞信經》在維護聖子與聖父的同質、同等關係的同時,也強調聖子乃聖父「所所生而非受造」。那由父所生的子確是全然的上帝,凡受造的乃屬受造的範疇。也許我們必須認識到每一個生命的開始乃是我們「所生而非受造」的,正因為孩子是我們所生的,不是我們製造的,他便與我們有著同等的尊貴。換言之,在所生的生命關係裡產生了一個神蹟,那就是孩子由父母而來,但又與父母不同;她因父母而生,郤又與父母平等。她的基因雖然完全來自父母,有著延續性,郤又不是父或母的複製,她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她為父母所生,具有同樣尊貴與完整的人性,她不是複製的產品,她要活出只屬於她自己的生命與歷史。

家庭關係的根基
基因工程最難抗拒的就是優生學的試探,最初大家最多也只是研究複製羊、複製牛,而絕對禁止嘗試複製人。然而,這試探郤不斷的衝擊著科學家的道德倫理觀。最近,有些國家已放寬了複製人的限制,容許不能生育的夫婦製造自已所喜悅的孩子,相信最快的複製人將會在兩年後「誕生」。

這些雖是美麗的藉口,但試想想基因孩子將會對家庭的關係帶來什麼的後果?一個家庭的組合並不是一組隨已意、毫無關係的夫妻、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所組成的,父母並不能選擇他們的子女,正如子女亦不能選擇他們的父母,子女乃是上帝所賜的,無論男女、壯弱、美醜、•••都為父母無條件所接納和疼愛。

然而,基因孩子的存在乃是父母所設計及策劃的成果。無論她最終如何完美,她也畢竟只是父母自己的意志與創意的產物,她不能與父母同等、同尊,因此她難以活出自己的生命,在複製的情況下,她不慬活在基因捐贈者的影子裡,她根本就是其影子。

也許將來父母要用很高的價格才能買到好的基因,若父親是足球迷,他可能希望孩子成為碧咸,而要用很昂貴的價錢去買其基因。到時,生命的尊貴與價值便只會決定於基因市場的需求或價格了。

神曾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1:21)

結語
在一連串的隨想後,或許我會問到底基因工程應否有底線?若有,底線應在那裡?基因工程又會否只是巴別塔的狂傲與背逆?有時是否我們「知得太多」呢?究竟這科技會帶我們進入什麼樣的未來呢?人性會慢慢的被遺忘嗎?到時就算長命百歲,我會否真的如此希望嗎?

參考資料
[1] 「基因革命與人的未來」,江丕盛,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8期
[2] 「跨世紀倫理地圖」,蘇穎智著,學生福音團契1999
[3] 「牛頓雜誌」第201期
[4] 2000年4月25日蘋果日報
[5] 2000年4月29日新報
[6] 2000年6月27日太陽報
[7] 2000年7月5日明報
[8] 2000年8月17日東方日報
[9] 2001年2月5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