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期沙崙玫瑰


健康教會系列(九) 學習型組織(馮煜強傳道)


儘管承諾會友在崇拜講道中,暫停以教會的問題作為主題分享,但由於"健康教會系列"本身是一連串觀念分享,所以借助沙崙玫瑰園地,完成我未盡的話。

讓我們教會向前謄望二十年至三十年,會不會有人覺得未來的二十年不會像過去那樣動盪不安?如果單以近年來,知識爆炸、互聯網科技發達、經濟起飛、家庭解體、地球村等一大堆問題,肯定未來掀起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但是,請問教會已經預備好嗎?如何定義忠心?如果你堅持以一種過時的方式來傳達神的話語,是否就是對神的話語忠心?如果你堅持以你覺得舒服,但卻不結果子的方式來事奉,你忠心嗎?如果你珍惜從人來的傳統過於為神去得人,你忠心嗎?Rick Warren的結論是:一個教會繼續使用一個不再有效的方法,便是對基督不忠心。

聯合國文教科研組織(UNESCO)提出迎向二十一世紀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我們的教會是否具備以下條件?

1. Learning to know:學習各種知識和做人的方法(方法論問題)。
2. Learning to do:學習做事的能力(應用問題)。
3.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習與他人相處,融入團隊生活(人際問題)。
4. Learning how to be:想要成為什麼,便要如何努力,掌握方向,邁向「心目中的理想的模式」(方向性問題)。

可惜,我個人觀察現時大部份教會的活動,只是傳統被動地的「適應」、「配合」、「執行」一些存在已久的事工,結果正如盧雲神父的精警格言:「教會生活只有量的不斷充塞,而毫不充實」。預計未來的日子,這個改革變化浪潮仍會持續,「教會」如何能適切有效傳講福音是當前之急,我們教會仍然是處於被動適應,或者是主動的成長?容許我介紹近年一位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的觀念,刺激大家主動去回應變化。

所謂「學習型組織」,代入沙崙堂是指「教會」,教會是個活的有機體(Organism),不是一個組織(Organization),,它可隨著每位會友的創意、知識轉化,彼此交流互動、成長分享、合作學習、系統思考,而使「教會」生命不斷更新,展現對社會變遷的適應力。

「學習型組織」既然是一個會成長的有機體,其基本精神是重視學習過程的經驗分享與成長的互動、合作、交流、溝通、凝聚眾人智慧成為「教會」發展的動力。因此,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Learning how to be」想要成為甚麼的思考系統作主導,「教會」成員能集思廣益,除了個人在團體中不斷自我超越,在基督裡不斷成長,同時更結合「教會」整體團隊共創遠景,使「教會」的有機體生命能永遠持續發展。

Senge提出要成為「學習型組織」有五項修練(disciplines),分述如下:

1.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未來只有透過個人不斷的學習,指在真道上和各種技巧上長進,「教會」才能學習,才能有建設性的成長。使個人能學習不斷釐清真正的願望,並客觀的觀察事實真相,保持推動自己向前的「創造性張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全心投入,不斷創新與超越自我。蕭伯納說:「生命真正的喜悅,源自於為一個自己認為至高無上的目標,可以奉獻無限心力的時候。」,如果大家相信「教會」的工作是一項「生命建造工程」的信念,就會形成自我挑戰的終身學習的動力。幾年前最佳社工選舉,其中一位得主是一位六十多歲即將退休前輩,他為了輔導邊青,在尖東同年青人一齊玩滑板,嬴得我們社工界的尊崇。

2. 改變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s)
每個人由於生長的經驗與背景,累積成許多根深蒂固的假設、成見、圖像、框框,以此來詮釋世界的種種。這種線性思考模式,往往使自己落入「執著」的偏狹。若每個人在遇到任何處境時,皆能對鏡自照,檢視自己的心智模式,審視全局,改變遊戲規則,以開放的心胸接納別人的意見,更以參與、互動關係,作為變化心智模式的基礎。

3. 建立共同夢想(Building Shared Vision)
傳統的「教會」中,個人沒有夢想,只有被動的順從領導,長此下去,「教會」的成員形成被動、封閉的沒有思想的個體,「教會」形成沒有未來的夢想,這樣的團體是危險的。依Senge的見解,夢想最好不單是源自權力核心者(單是執事會和同工決定),而是由許多階層互動而激發出來的最為堅固。經驗告訴團體夢想要能真正與團體共存,是經由不斷的交談,個人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的夢想,並學習聆聽他人的夢想,而逐漸融匯出更好的構想,在分享夢想的過程中,形成組織內化的共同夢想。簡單來說:「執行夢想的過程同樣建構自己夢想」

4.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說:「合作學習具有令人吃驚的潛能,集體智慧比個人更有洞察力,更聰明。」在我工作檯頭有一句提醒我自己的說話:「歷史中最惡劣的紛爭和內訌,大部份發生在一些聲稱要在人間散播愛和希望的團體中」。現時越來越多的團體花大量時間和金錢建立團隊精神,為團體建立一個互信基礎比任何事都寶貴,很難想像在一個各自為政的團體中可以有出色的成果和個人歸屬感。這樣團體注定在未來急速的社會變化中被淘汰。

5.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Senge以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操練,幫助團體認清變化的型態,並了解如何有效掌握變局,以整體取代片面,避免以偏蓋全調較團體的變化,開創新局面。系統思考使個體與團體之間搭建互通的橋樑,是一種心靈的轉變,讓自己了解與團體共存共榮的使命感。

以學習型組織來改善傳統靜態的「教會」文化。團體的成員由於體認時代的變革,知識壽命的縮短,勇於持續精進地學習新知,不斷的自我學習文化成為個人的一種習慣、一種興趣、一種工作、一種生活、一種動力,成為終身學習的典範。如此一來,不難看見「教會」再造,則是以動態的終身學習作為「教會」學習型組織建構的目標。

根據研究調查指出,香港本土企業組織的壽命期平均不到十年,數字明確指出任何一個團體要長期生存和保持繁榮不易。正如二十年前,瑞士手錶佔世界手錶市場超過65%,曾幾何時,電子錶取代機械錶,瑞士錶的市場已降至10%以下。而拱手讓出手錶王國的寶座。

建構「教會」學習型組織,讓團體在動態的環境中,能快速因應變遷的需求,以創造力的集體智慧掌握變遷的動向。以系統思考為主軸,結合團體成員的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透過共同夢想的建立,結合團隊學習的動力,主動積極付諸行動,不時為團體注入活水,以達成團體目標,創立共存共榮的「教會」學習型組織的夢想。

結束時候以一段聖經彼得後書1:5-8作為我們關心「教會」工作的會友彼此勉勵: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多多努力,有了信心,又要增添美德;有了美德,又要增添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增添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增添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增添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增添愛弟兄姊妹的心;有了愛弟兄姊妹的心,又要增添愛眾人的心;這樣,就必叫你們繼續成長。有了還要增添,這個是聖經另一個彼得提供的成長公式。

參考資料:

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