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變革是管理學及行政學的重要概念,也是工商企業界、政府單位以及學校單位,近年來積極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所謂組織變革,是指一個組織進行局部或整體調整的過程。組織變革的概念來自於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理論把社會性的組織視為具有生命的有機體,不僅會成長而且會死亡,一個組織為了在社會大環境中求生存,必須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不斷進行局部或整體的調整。
組織變革是一個由「穩定狀態」變成「不穩定狀態」再轉為「穩定狀態」的過程。當內外在因素(如教會的會友、長時期沒有新朋友加入、事工毫無進展等)對組織的現狀產生不滿時,便會對組織形成一股推(push)或拉(pull)的力量,造成組織內部的緊張與不穩定,當緊張或不穩定的狀況超過某一限度之後,將造成組織的瓦解。為了消除過度緊張與不穩定的狀態,組織本身必須進行調整,直到緊張或不穩定的狀況得到舒緩為止。
除了因應內外在壓力必須進行組織變革外,現代的組織變革理論開始強調計畫性的組織變革。所謂計畫性的組織變革,是指組織本身依據長遠的夢想(vision)進行有計畫、有系統的調整。為了達到變革的目的,組織本身必須在穩定的現狀下,投下巨石,製造預期的不穩定狀態,以激起變革的動力(特別在教會的處境,許多時大家都只是安於現況,重覆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導致整個教會停滯不前。)接著引導組織成員進行調整,以便再次達到暫時的穩定狀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持續主導「穩定→不穩定→穩定」的循環歷程,形成不斷變革的機制,最後達到不斷自我改進、自我超越的學習型組織。
組織變革貴在落實執行、持續執行。研究指出:許多組織變革的推動僅止於形式上的改變,並沒有達到實質改變的目的;也有許多的組織變革奢求立竿見影,或只有五分鐘的熱度,最後落得不了了之的下場。落實執行、持續執行變革的目標及方向,建立制度化的變革,是成功達成組織變革目標的基本要領。
教會團體是社會組織的一種,因此也常須隨著主客觀環境的變動而機動調整,甚至有計畫的進行變革,以引領整體社會的變革。但是教會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組織,而且牽涉的會友都是以義務性質參與,很難像商業機構受薪員工,一定要接受上級的指令。所以在之前文章提及的建立共同夢想(Building Shared Vision)過程要做得非常透澈,產生足夠的推拉力量,以及相關條件的密切配合之下,才能啟動變革的樞紐。因此要達至變革效果,一些學者提出變革三個發展過程:
根據「變革理論」,一項新行為的變革過程有三個階段:破冰(unfreezing)、變革(change)、與再結凍(refreezing)。破冰指的是改變現有的習慣,變革指的是學習新的習慣,再結凍則強調固定新的習慣。
1. 階段一:
2. 階段二:
3. 階段三:
除了上述改革的三個階段之外,聖吉在多年參與變革的指導,歸納了變革面臨的十大挑戰:
1. 無暇顧及
2. 缺乏幫助
3. 毫不相干
4. 言行不一
5. 焦慮恐懼
6. 此路不通
7. 傲慢孤立
8. 無人負責
9. 原地踏步
10. 走向何方
綜而言之,科技的發展可以很快,一日千里,但是人們經驗的改變卻是緩慢的,如何與每個人現有的經驗相容,先處理人後處理事。或許先改變人才能改變事,循序漸進推出新的構想,是變革的精華。(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