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有一句名言:「世界永恆不變的定律,就是世界一切事物不斷在變。」多年前香港一首流行曲《每當變幻時》,部份歌詞表達同樣的道理:「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恆。」就以交流與通訊發展史進程,大家可見變化驚人。1
社會學家指出「後現代社會」其中一項的特色是:「權威失落,一切在變」處身這瞬息萬變的世代,教會到底如何定位?除了確信耶穌基督是昨日、今日永不改變的主,如何回應這個改變?或許這個小故事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2
話說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住著兩隻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為了填飽肚子和尋找樂趣,他們每天都到一座迷宮中尋找"乳酪"。他們各有特色,兩隻小老鼠喜歡憑直覺,運用最簡單反覆嘗試的方法,並且善用天生的嗅覺找到乳酪。兩個小矮人則靠腦袋行事,他們腦袋裝滿了各種信念和情感,但不管怎樣,他們各自以自已熟悉的方式追尋他們想要的東西。
終於有一天,他們各自用自己的方法在同一地區中找到一個堆積如山,又取之不盡的乳酪區。從此以後,他們慢慢建立了自己熟悉的路線,形成了各自的習慣。因為無論任何時間到達,乳酪好像理所當然的堆在那裡,這樣的環境維持了一段長時間後,他們認為自己絕對擁有這個乳酪區。
但有一天,兩隻小老鼠到了乳酪區,發現乳酪消失了。對此他們不太吃驚,因為早已察覺變化,明白這種情況遲早會出現。他們對望一眼,重新全面投入迷宮,尋找新的乳酪區。而兩個小矮人隨後到達,發現沒有了乳酪,他們毫無準備大叫:「沒有可能,怎可能沒有乳酪!」他們無法接受眼前事實,因為已習以為常。他們情緒激動叫罵這個世界不公平,用盡方法詛咒搬走了乳酪的黑心鬼。他們變得意志越來越消沉,但仍抱一線希望,每天都到那裡,希望出現奇蹟,乳酪失而復得。
慢慢其中一個小矮人開始正視問題,與同伴討論,再花無謂時間等待,不如重新出發去迷宮尋找新的乳酪區。卻遭到對方拒絕,因為他始終認為擁有那個乳酪區,只是"誰動了我的乳酪"?提出出發尋找新乳酪區的小矮人,下定決心不再守株待兔,戰戰兢兢踏出已習慣的「安舒區」(comfort zone),向不知的方向進發,遇到不少困難,想過放棄,但每當想起已經空置的乳酪區,讓他產生無比的勇氣,繼續探險路程。他體會到"生活在變化,如果你不改變,就會被淘汰。"
他總結了一些體會如下"經常聞一聞你的乳酪,就會知道它在甚麼時候開始變質,朝新的方向前進,你總會發現新的乳酪區。"如果不在適當時候放棄舊的乳酪區,新的就不會出來,在迷宮中尋找比停留在一個失去乳酪的地方空等更進取。他明白到"陳舊的信念,不會幫助你找到新的乳酪。"終於,經歷許多困難、嘗試、失敗,他在迷宮找到生平最大的乳酪,並且發現兩隻小老鼠早已在此。在享受乳酪的同時,他在反思自己學到了些甚麼?他認識到,當他害怕變化的時候,他一直受困於那已經不復存在的乳酪區而無法自拔。他並且從兩位小老鼠朋友中學到了一些有用的東西"當形勢發生改變時,乳酪被移走了的時候,他們會迅速隨之改變,循著乳酪移動的方向而移動,不會死守一些過時不存在的東西。"他告訴自己,要緊記這些體會。
回程的時候,他看見自己在迷宮中曾經寫下勉勵自己的字句,發出會心的微笑:
"變化總是在發生,他們總是不斷拿走你的乳酪"
安定繁榮是人所追求,越是成年人,對變化越抗拒。從這個故事給予你甚麼啟發呢?本書的作者帶出他寫本書心聲,是否引起你我的共嗚?
生活並不是筆直通暢的走廊,
想起有一次與丘恩處博士談及,有研究報告指出美國路德會過去年間,大量流失會友。丘牧師較為仔細回應:「流失會友的路德會佔整體約70%,大部份堅持維持傳統模式,另外其餘順應社會變化而作出適當改變的30%堂會,同樣有顯著增長。」4
"誰動了我的乳酪?"變或不變、原地踏步、懷緬過去,或是放眼將來,留待大家作一個合適自己明智選擇。教會慶祝四十五週年之時,我們衷心感謝許多先賢盡心盡力愛護教會,為我們奠定一個良好基礎。但前面當走的路還遠,讓我們靠著教會元首基督,憑信心踏上人生迷宮,一同經歷上帝為我們預備豐盛的恩典。
1.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來頓《學習的革命》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