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0-2004
昨晚與舊同事吃飯,席間J非常高興的向我宣佈,06年年頭有望結婚。
我是一臉疑惑,她曾訴說過男友的諸般不是,甚至「分手」大半年,為什麼又要結婚?
她說︰既然他不改變,那我就改變自己來遷就他。對他說了很多自己也覺得骨痺的肉麻說話,那是她以前從來不說的。
初初聽下去還覺得她有點傻,為什麼要改變自己遷就別人?這樣結婚一定會很快離婚。可是再過多一會,忽然又很明白她的感受。既然是這樣,就這樣罷了。拍了拖七、八年,吵過無數次,分手可說好幾回。如果還不結婚,就只有分手。分手以後,就應該很大機會獨身。因為要自保,不會那麼容易盲目戀愛。如果是一心想結婚,就算那個人再不好,也將就一下,好歹是自己愛過的,都可以說是自由戀愛結婚。
忽然明白,可能很多人都是這個情況下結婚,根本是半推半就。尤其是那些拍拖良久,對方什麼缺點都看清了,脾氣也受過不少。可是最後都要結婚的,因為沒有力氣再找另一個。
要不,就像另一舊同事R,雖然期待,但不急著要拍拖。自己供一層樓,投資股票,薄有積蓄,閒時與友人去泰國做Spa,把自己打理得企企理理。因為一開始覺得自己會獨身,於是順理成章的靠自己,而他不過大我們兩年。
昨天本來是很累的,工作太繁瑣,幾天以來面容憔悴,雙目無神。但是晚上睡不好,躺在床上想結婚的事,閉上眼也想著,斷斷續續的,到了凌晨二時才能好好的睡。
與媽媽提過一次結婚,她隨即表示不想我太早結婚,那巨大的反應令我覺得30歲以後結婚才是正路。沒有探究她真正的原因,但是作為一個已婚女人,她又怎會不明白我的將來會是怎麼樣?只是她不想把那些慘況說出來,說出來好像是捧打鴛鴦的。
昨晚閉上眼我想了很多,包括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不結婚?我的將來,結婚後我會過怎樣的生活,我如何與他相處,我要如何改變自己去適應婚後生活……想了很久後發覺還是不要這麼快結婚比較好,把結婚的目標延後至30歲,有較多時間認清自己(也讓他認清自己),有較大的藉口不生育。
在半夢半醒中我決定不再讓自己想結婚的事。
拿了一天假,連放四天假竟是如此疲累。今早返工簡直有想即時回家的衝動,全身都像有點不對勁。對著一連串的電郵,都不知道要做哪一件事才好。
昨天不過是躲在東尼家看了一天亦舒。前幾天幾乎日日出街,單是銅鑼灣都去了兩次。最開心是星期五,在意大利餐廳吃bunch,去銅鑼灣行街買得心頭好,一雙圓頭粉紅色平底鞋,已好久沒有這樣開心的行街了。晚上吃壽司亭,然後看The Terminal。
是日還買了BBC的Jane Austin劇集全套,六部劇集不過是三百多元,有齊Sense and Sensibility, Pride and Prejudice, Emma, Mansfield Park, Persuasion和Northanger Abbey。不過最慘的是連英文字幕都無,聽只聽到兩、三成。DVD本來有Closed Captioned,是聾人可以看的字幕,可是要decoder才可以看得到,無法子。現在要看原著,東尼有一本在舊書攤用20元買的Complete Jane Austin Novel,但是那本書發黃得太厲害,打開會有小型爬行動物走出來,頗為驚嚇,倒胃至極,還是正正經經買本企鵝版的看。
Teresa Heinz Kerry說Laura Bush︰I don’t know that she’s ever had a real job, I mean, since she’s been grown up.
這句話當然引起一場小風波,Teresa在一小時後即時道歉的話也頗攪笑︰“I had forgotten that Mrs Bush had worked as a schoolteacher and librarian, and there couldn’t be a more important job than teaching our children,”
布殊陣營的反擊聲明說“indicative of an unfortunate mindset that seeks to divide women based on who works at home and who works outside the home”. 這句也似乎過份放大事件。
這件事其實取決於閣下如何解釋real job,如果Teresa覺得real job的意思是像她一樣擁有Heinz那樣大的集團,要這樣才夠 “real”,那麼她覺得Laura Bush從來無做過“real job”都唔係好奇。
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但唔係個個都可以話自己的工作係career,這裡頭有很大分別,大概Teresa小姐沒有攪清楚。
但是布殊的智囊說這是簡單的把女人分為 “works at home”和 “works outside the home”,又似乎誇張一點。講真,Teresa就算唔講呢句說話,各界人士都一早已經這樣畫分女人,並按類別戴上不同顏色的眼鏡。你works outside the home,又話你太霸道太多主見,你works at home又話你係師奶無主見。我相信應該有好多人不喜歡Teresa好像太有錢太霸道,不適合做first lady而棄克里選布殊。
寫到這裡反而有點同情Teresa,雖然她多次失言,得罪各方尊貴人士。但是人們普遍對她有偏見,原因不過是她在前夫死後(她的丈夫John Heinz於1991年死於空難),繼承了Heinz這個食物王國,成為美國最有錢的女人之一,這個拙起過程,看來有點「邪門」。相比起Hillary Rodham Clinton「捱」到現在獨當一面,人家無疑更值得「歌頌」,而Teresa更像一個懂得施法術的女巫,唔夠正氣。
Teresa同Laura Bush是無得比的,根本是兩類人。一個是美國六十年代中產家庭主婦型,一個是女版Donald Trump。如果你是美國人,你揀誰?
如果克里輸了,不要埋怨自己老婆,只有怨自己當時沒有娶一個賢良淑德,只有job沒有career的女人。
你問我,我一定覺得「三三四」學制是好事。重點不在「三三」而是「四」,大學讀三年不夠,四年就好。第一年什麼也選,不必理會學分、主修、副修等問題,最好可以去exchange,第二年才修心養性,正!
將來高中課程通識教育成為必修,個人覺得是好消息。回想中六時有機會修讀通識教育,對我影響都幾大。母校當年是早期「夠薑」開辦通識的學校之一,那時很多學校都不敢開,因為唔知點教,範圍太廣,無教科書,內容又年年更新。修這科的同學只有十來個,全香港也可能只得幾百個,考公開試時也是回學校考。那時不知道其好處,不過是貪其「易過」唔駛死讀書咁辛苦。再加中國文學及地理,2AL+1AS,高考時其實比其他人輕鬆。學校選定了其中兩個單元來教︰香港研究及環境教育,前者由一個教中史的老師教,後者由地理老師教。上香港研究時,不過是聽老師就每一個小單元吹水,然後又輪到我們討論吹水,吹完後寫篇文章,上課輕鬆至極。我們的「教科書」是信報。老師是信報捧場客,每天他把當天看完的信報放在課室留給我們看。起初大家都覺得信報好深好難看,很悶。有同學更說,看信報不過是一群男老師拿來「扮野」之作。初時報紙擱在那裡沒人理,最後都拿去廢紙回收。後來考試知死,一看之下覺得是寶。它的好處在於理性、正反意見俱備,文字唔會睇壞人,拿來應付考試最好。
教香港研究的老師雖然只教中史,但他本人涉獵頗廣,政治經濟教育的課題都難不到他,而且也有自己的意見。從他身上知道芝加哥學派,聽聞練乙錚和雷鼎鳴,知道「學票制」的好處、初聞佛洛依德,初步了解本我自我超我……完全開了我這個文科生的眼界。
還有一連串的外出活動,上山頂看填海,去灣仔看市區重建、參觀大亞灣核電廠、赤柱考察旅遊區的重整……然後寫報告,做Presentation。
課程中還要做一份專題報告,由訂題目做研究寫報告都是自己一人包辦,現在我常懷念當時那個勇敢的我。我訂的題目是比較不同背景報章的報導手法,設計問卷,厚著臉皮找人做問卷(那時與東尼還未拍拖,藉做問卷打電話給他,他也一本正經的答。其實大家都心照不宣,我不過是想聽聽他的聲音。)去了好多次沙田中央圖書館、九龍中央圖書館和大會堂圖書館翻舊報紙。最勇的是一個人去蘋果日報訪問一個記者。那天下雨,報社在一間工廠大廈,電梯轟隆轟隆的響、笨重的爬升。到了門口,戰戰兢兢的按門鐘。那位記者出來門口帶我入去,給我一個訪客牌,那是我第一次踏足大人的工作世界。現在回想真的覺得自己很勇,居然去一間報館訪問那裡的記者關於報章的報導手法。
因為這科,我變勇敢了,也不再是書呆子,開始懂得思考。不過這科很考一個學生的自律性,一定要天天看報紙、專題報告也不可臨急抱佛腳,要自己定進度跟著做。
將來學生必修此科,獲益幾多就要看老師的功力和學生的好奇心有幾多。起碼老師自己要認識基本的研究方法,對社會議題有點認識,那才可指導學生做報告。學生也要自動自覺,不要事事靠老師。
希望通識教育能令一個學生成長,不會成為負擔。
不過是路過,沒想到會看到畢加索的「巡遊」。
離開作品還有數十步之遙,已經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好偉大,心頭湧起一陣激動。再走近,想像大帷幕下演員的演出,想像現在正置身在大劇院,是如此壯觀。
是日傷風,不敢走太近,怕自己的二氧化碳和噴嚏影響到這幅畫,我倚在旁邊一個商戶的大玻璃,靜靜的看,直至東尼到來。
因為事前沒有做功課,覺得自己不應該欣賞此畫,所以很快便離開了。待仔細讀一些相關書籍,我會再來看。
我不懂畫畫,雖然曾應考會考美術科,但那兩年只訓練你畫畫畫,從來沒有唸過藝術史,況且那時我是不願意選美術科的,只因為中三時成績差,到了中四被迫去修讀一些沒人會選的科目。我又是沒耐性的人,所以會考美術科不合格。
我不喜作畫,但喜歡看。去年看了印象派的畫,家裡即時多了幾本關於印象派的書。
為了明年會在港舉行的印象派畫展,我決心要做好功課才去看,因為據說參觀時間只限一小時,簡直是走馬看花。希望能早點知道有什麼畫會展出,好讓我有備而去,滿載而歸。
中大最近寄了很多信件來。校友通訊、畢業典禮通知、以及我呈交的暑期研究計劃論文。
因為脫離太久,突然收到以上種種,有很怪的感覺。
畢業典禮在十二月初舉行,今年有新安排,一天是給全校畢業生的,另一天是給碩士學位畢業生,按學院分時間,所以全部也可以上台走走。
我第一時間報名去碩士學位畢業典禮,不為什麼,只為能夠走上台同院長握下手,以前大學畢業都未試過。
奇怪的是借袍時間只有不足一個月,按金也要700大元,駛唔駛咁貴呀,借你廿幾日要比你扣住700元?
昨天收到中文系寄來的論文,夾便條「謹奉還台端之暑期研究計劃1份,請查收」。不知怎的有點從此了斷的感覺。打開信封抽出自己的論文,沒有一點評語,也沒有缺了什麼。這樣的交同樣的還,也沒有什麼查收不查收的,都是原封不動。中文系行老規矩,論文要一式三份加電腦檔案,確保沒有任何錯漏。學位頒了,一切沒事,也就把一份寄回給你,完完整整的。當天我珍而重之的把它放在文件夾裡,交給職員,今天它又回到我手中,依然是舊模樣。哎!你好,我會把你好好的保存。
一直想寫在中大兩年的感受,但沒有時間。現在熱情冷卻,寫不出來。簡言之,這兩年沒有特別學到什麼,要真正學習,可能真要唸博士,那是沒可能的事。有點慶幸當年大學聯招中大沒有收我,因為在那兒我是無法活得開心的。四、五年前我一直對於沒法入中大唸書耿耿於懷,我幻想的中大生活是住在新亞的學思樓,每天早上由陽光弄醒,看窗外的海唸書寫功課吸吸新鮮空氣,擠巴士上課晚上與宿友談天看星星。但經過這兩年後,我清楚的發覺我不會得到那樣的生活。無數的功課導修考試、同學間的惡性競爭、導修課的互插以拿高分、揣摩教授的心意、鑽研極深奧不符合自己程度的論文題目、出口成文嚇怕了所有朋友、以功課字數多註釋多為榮……。
這兩年還了心願之餘,也令我釋然。感謝神給我走另一條路。
我與《超人》的往事只有一樁︰在荃灣的某間戲院看過「超人第四集︰決戰核能人」。那時還不大願意去看,畫面都是黑漆漆的,只覺悶。
東尼小時酷愛看《超人》,在拍拖初期已經聽他說過小時候迷戀超人的往事,那時他還狂到畫超人漫畫,自己幻想故事情節,然後畫出來。後來被父親發覺,被罵不切實際,叫他要學這個超人不如學做李超人。聽完他的超人故事,我在Disney買了一個超人模型公仔送給他,他很開心,一直放在書桌上,直到今天,超人的紅色斗篷已褪色。
超人死了以後,東尼如數家珍的談論超人四集的異同,以及超人故事情節的種種,我發現超人對他應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影響雖未大至令他矢志當警察警惡懲奸,但是超人的內涵他多少都會學到。例如如何愛惜女伴,或是如何當一個男人。
感謝超人。
今天是大學的Info Day,搬搬抬抬好幾次,在Booth行行企企解答問題,派下單張,才只做了一個下午,晚上手手腳腳就開始痛了。心想,唔係咁快老化吧。
黃碧雲這樣寫︰「在同一個廁所鏡前照一照她的臉︰今天的臉和昨天的一樣,明天的和今天都一樣。
就是這種感覺。
在大學校園遊走你覺得自己老,周圍都是青春你抵擋不住。好想尋回那段大學的時光,如果能夠回到那時,我會如何如何好好利用時間,做好多好多的事。一張張年輕臉擦過,然後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回到那時。
在大學的行政樓遇見很多中年的行政人員,男男女女都是那一張臉,你又覺得他們特別老特別乏味,特別的……甘心如此乏味的過此一生。我極抗拒成為他們,但在潛意識裡覺得最終也會與其他人一樣走上這條路。在電梯的角落裡,忽然看清楚自己的一生。原來是這樣容易看清楚,只要你甘心的平凡下去。
Milly問買了什麼書,啊,都是無關痛癢的,Jostein Gaarder的Sophie's World、Kim Izzo & Ceri Marsh的The Fabulous Girl's Guide to Decorum、Mitch Albom的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
Sophie's World和The Fabulous Girl's Guide to Decorum正在看。不過我對後者興趣較大,每天乘車都在看,可是始終看得不多。我不像Milly那樣勤力抄生字,只有在家裡看時我才會查字典。
東尼稱這書是「索女秘訣」,我卻不想成為索女,這個稱號始終有點負面。我只是希望自己有Pleasant manners,做一個好人。Behaving in a thoughtful way helps both morally and aesthetically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我相信書中這句說話。如果別人沒禮貌,我越想更加有禮貌,因為不想成為他們。
這本書有趣,不悶,例子生動,淺白易明,大家可以看看。
至於Sophie's World嘛,很多年前買了中文版,看來看去也看不完,沒有耐性。這次看英文卻很專心,可能是因為第二語言,要用心才看得明,反而看出個趣味來。現在還在開首,仍是容易理解。到真的談哲學,恐怕還真的吃不消。但我覺得我會堅持下去,因為不想看台灣的翻譯版。近來是越來越抗拒中譯本,讀起上來渾身不自在,越讀越覺得自己好像不懂中文的,很差的感覺,是以儘量避免閱讀中譯本。
沒有看過Mitch Albom的Tuesdays with Morrie,雖然知道勁多人睇。又是因為不想看中譯本而放棄,但那時又沒有動力看原著。今次買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也是有點慕名而來,在Page One看了幾頁,覺得都幾吸引,paperback 60大元算是合理,也貪它方便擕帶,於是便買來看。看完後打算看Tuesdays with Morrie
本來係睇緊Jane Eyre,都去到Chapter 3,但係心多,移情別戀,這一擱不知去到幾時。
無論如何,開始嘗試看英文書是一件好事。
過了中秋天氣就涼,星期日凌晨五時起來去洗手間,洗手時接觸那水,好凍,入冬了。
今天回家時一邊看書,電台播了林憶蓮的「微涼」,心中一陣悸動。
放了幾天假,精神渙散,可是工作多且繁,需要高度集中,轉眼又一日。
近排愛逛Page One看英文書,最近連氣買了三本英文書來看,不知怎的,閱讀上又不是太困難,越看越有趣,開始轉性了。
今天乘車回家想起東尼不禁偷笑,唔知點解,不可抑止的笑了一下,只是因為想起他那暗紅色的呔。
26-10-2004
21-10-2004 A Real Job
“I appreciate and honour Mrs Bush’s service to the country as First Lady, and am sincerely sorry I had not remembered her important work in the past.”讀起來還是覺得有點寸。 20-10-2004 「三三四」(1)
16-10-2004
13-10-2004 另一條路
12-10-2004 感謝超人
9-10-2004
但其實我的瞼輕微輕微的變化著︰忽然。她就這樣老了。」 7-10-2004
4-1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