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0-2005 Iron Lady
戴卓爾夫人八十大壽,想不到是英國的大新聞。
對我而言,她不過是那個在人民大會堂前的樓梯不幸摔了一交的女仕。開始了解她的生平,是由在倫敦參觀Tate Modern的一個展品開始。
那是一個多媒體藝術展品,Michael Landy的Scrapheap Services。甫進入展廳,即時呆了,一個偌大的展覽室,一地都是碎片,中間放著一個紅色巨型的廢物處理器,三個穿紅衣的假人正拿著掃把清理地上的碎片。
由於我們必須通過這個展覽室才能看其他展品,我有點不安的踩著那些碎片走了幾步(到底那些碎片都是展品的一部份呀),仔細望望那些碎片,原來全是人型的小紙張。
一顆好奇心被勾起,趕忙看看展品介紹。原來藝術家是希望表達社會對弱小的忽視,那些地上的人型紙樣就代表了被社會遺棄的一群。他們就像垃圾,被認為是沒有用處,要被當成廢物處理。Scrapheap Services就是把他們消滅,以建立一個完美的、沒有污點的社會。
這些社會現象,本來就是每個城市都會出現,每一處地方的弱細社群都會被忽視。可是在英國,Michael Landy的這個作品就是衝著Margaret Thatcher而來。她所奉行的自由市場政策,令英國的公共服務不斷委縮,或是私有化。情況就像香港政府不斷把服務外判或攪下領匯、五隧一橋等等。這些政策下低下階層總會被忽視,利益也自然受損。Michael Landy這位藝術家花了兩年時間在廢物場收集鋁罐、煙盒、食物包裝紙等等的垃圾來做這個大型創作,Thatcherism的影響力可不簡單。
好奇心一直帶返香港。看過Margaret Thatcher的自傳,覺得她很Charming。一個女人,爬到這個位置,一上場就推出一堆政策︰削弱地方、商會的權力、國有企業私有化、建立消費文化及鼓吹個人主義……務求要把國內經濟起死回生。同時又要常常面對IRA的炸彈威脅(1984年IRA在Brighton放炸彈,她所住的酒店被炸成兩截,她僥倖逃過死門關。回憶錄中其中一章記述了當天的細節,看後也不禁打冷震)。對外又有福克蘭群島戰役……真是夠硬淨夠gutsy。不禁明白,她的Thatcherism為何可以影響至今,在那十年間,塑造了今天的英國。連Tony Blair這個工黨頭頭也要做Copy Cat緊隨「戴卓爾夫人路線」。而且,也同時感受到,當年她在北京摔的一交,為何會把整個香港嚇窒。
Margaret Thatcher被人垢病的是她太中央集權、太固執、太霸道,但是這些批評應是她任首相的後期才出現。一個女性當國家領袖豈能柔弱?一上場形象最緊要夠硬朗,那才能壓得住場(尤其是要執上手的爛攤子)。這標準能放諸四海男女皆宜。
現在Margaret Thatcher因健康問題而鮮有露面,可是於BBC的網站仍可一窺她當年的風采。例如1980年她出席保守黨年會發表演說時的名句︰" You turn if you want to. 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她嚴肅的神情,堅定的一字一句讀出,表達不退縮的立場,令人不禁要喝一聲采。又如她當選後乘車抵達到唐寧街10號「收樓」的時候,支持者喝采聲不絕。她一下車,記者不斷大叫Good Afternoon, Prime Minister。她走到記者面前絮絮談起當選感受,最後又以溫柔堅定的語氣,慢慢的唸出聖法蘭西斯禱文的片段,表達對社會的祈盼︰"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 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 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 And 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
看完了這些片段,也就明白她當年為何這麼得民心。是真正的剛柔並濟,就算Hillary Clinton真的當了美國總統也及不上她。
最近德國也出了首位女總理默克爾。據報載,她是東德人,父親是個牧師。因教會活動在東德受嚴格監視,在這個背境成長下,形成她嚴謹低調的性格。這裡頭又是另一個動人故事,三五七年後她退下來,又是一本厚厚的回憶錄。
離開了工作十多天了。
生活慵懶,看書看電影看電視寫點東西逛街吃飯睡覺,成為我主要娛樂。
繼續尋找工作,但不是我的主要活動。
生活看似看忙,但其實有好幾天的早上獨自呆坐不知做什麼才好。
時而有點驚,不知要呆坐到幾時。
不過,大部份時間都是心情愉快。
12-1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