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風骨.秦宓對張溫

秦宓

張溫

    三國能人輩出,每每是奇人鬥異士,交織萬千扣人心弦情節,且不局限於戰場、政爭之上,秦宓對張溫,正好是一場漂亮的文人之爭。

    蜀國與吳國邦交,代表東吳出使的是吳國著名學者張溫,為人有才德,頗受國內敬重,他本人也對蜀政抱欣賞態度,就以三十二歲之青年使蜀,並遇上當地名士秦宓,展開一場精彩答辯。

    在接待使者張溫的宴會,蜀國百官都前往敬酒,唯秦宓不至,諸葛亮數次派人敦促,秦宓就是不來,張溫請教是何人,諸葛亮曰:「益州學士也。」也許益州學士四字挑起張溫作為文士的本能,作為江東一時俊彥的他,決定挑戰秦宓。

    張溫見秦宓,就問:「君曾讀書嗎?」(這句無疑是對秦宓挑釁)

    秦宓曰:「小孩都讀書,何況小人。」

    張溫進曰:「天有頭乎?」

    秦宓曰:「有」

    張溫曰:「在何方?」

    秦宓曰:「西方,詩曰:『乃眷西顧。』以此推之,頭在西方。」

    張溫曰:「天有耳乎?」

    秦宓曰:「天處高而聽卑,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若其無耳,何以聽之?」

    張溫曰:「天有足乎 ?」

    秦宓曰:「有。詩云:『天步艱難,之子不猶。』若其無足,何以步之?」

    張溫曰:「天有姓乎?」

    秦宓曰:「有

    張溫曰:「何姓?」

    秦宓曰:「姓劉」

    張溫曰:「何以知之?」

    秦宓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

    張溫曰:「日生於東乎?」

    秦宓曰:「雖生于東而沒於西。」

    秦宓答問如響,應聲而出,於是張溫大為敬服。張溫回國後,總是讚美蜀國之政,孫權怕張溫名盛,他的言論會迷惑大眾,恐張溫才高終不為己用,於是借故中傷他,把他廢去,張溫最後病卒。

    秦宓、張溫的精彩答辯,充分表現作為文人之傲骨,精彩背後給予後人的啟發也發人心醒。張溫作為孫權使者,以孫權品性,張溫此行表面應代其了解蜀中情況,而與秦宓之答辯,張溫正代表吳國文人與蜀國文人相爭,也是兩國高低的一場角力。

    可是張溫回國,反對蜀國之政倍加讚賞,這雖表現張溫之胸襟識見,也盡了本份,卻未中孫權心事,已為孫權所忌,張溫之結局他本人要負極大責任,初,蜀國餘姚虞俊歎曰:「張惠恕(即張溫)才多智少,華而不實,怨之所聚,有覆家之禍,吾見其兆矣。」看張溫下場,諸葛亮大歎 「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也讚盧俊先見之明。

    文人之智,往往被文人之身所局限,而做出很多不智行為,以張溫才智,未必未想到自己的處境,只是權衡利害,大概對主君盡忠與對自己盡文人之義間,張溫已選擇對自己最重要者吧!

(若有任何感想請到聚義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