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大戰張文遠
     
 
張遼   太史慈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描寫了赤壁之戰後孫權欲乘勝追擊久在合淝,與曹兵交鋒大小十餘戰而不分勝負的激烈戰況,演義更加插太史慈用計反被張遼暗算的怖局,使名將太史慈得以戰死沙場,比正史中病卒而言,太史慈的結局可謂死得其所。

    然演義對這場戰爭的描寫著筆不多,也未能特顯張遼背景,太史慈多謀個性,所以公明特意對此戰據原著再加以粉飾,希望給太史子義的故事一個更全面的終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主孫權赤壁鏖兵後,欲乘勝追撃北伐曹操,然久在合淝與曹兵交鋒,大小十餘戰,未決勝負,不敢逼城下寨,乃離城五十里屯兵。

孫權大營

 

孫權「今天孤大設飲宴,犒勞鏖戰將士,商議破合淝之策。程普新軍將致, 吾軍眾盛,就不信攻合肥不下!」

     忽一傳令報曰:

「報!張遼差人來下戰書。」

     孫權拆書觀畢,大怒曰:

「張遼欺孤太甚!小兒聞程普軍來,故意使人搦戰!來日孤不用新軍赴敵,看 孤大戰一場!」

     遂傳令當夜五更,三軍出寨,望合淝進發。

     辰時左右,軍馬行至半途,曹兵己到,兩邊佈成陣勢。孫權金盔金甲,披挂出馬;左宋謙、右賈華,二將使方天畫戟,兩邊護衛。三通鼓罷,曹軍陣中,門旗兩開,三員將全裝貫帶,立於陣前:中央張遼,左邊李典,右邊樂進。
      張遼縱馬當先,專搦孫權決戰。權綽鎗欲自戰,陣門中一將, 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乃東萊太史慈也。張遼揮刀來迎,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曹陣上李典謂樂進曰

李典「對面金盔者,孫權也。若捉得孫權,足可與八十三萬大軍報讎。」

樂進「嘿!」

     說猶未了,樂進一騎馬,一口刀,從刺斜逕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面前,手起刀落。宋謙、賈華,急將畫戟遮架,刀到處,兩枝戟齊斷,只將戟幹望馬頭上打。樂進回馬,宋謙綽軍士手中鎗趕來。

宋謙「敵將休走!!」

     李典搭上箭,望宋謙心窩便射,應弦落馬。太史慈見背後有人墜馬,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張遼乘勢掩殺過來,吳兵大亂,四散奔走。張遼望見孫權,驟馬趕來。看看趕上,刺斜 裡撞出一軍,為首大將,乃程普也。

程普「主公弗驚。傳令各軍,全軍突擊」
 

     截殺一陣,救了孫權。張遼收軍自回合淝。程普保孫權歸大寨,敗軍陸續回營。孫權因見折了宋謙,放聲大哭。長史張紘曰

張紘「主公恃盛壯之氣,輕視大敵,三軍之眾,莫不寒心。即使斬將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且今日宋謙死於鋒鏑之下,皆主公輕敵之故。今後切宜保重。」

孫權「是孤之過也。從今當改之。」

     少頃,太史慈入帳

太史慈「 主公,孫曹二家困兵日久不分勝負,吾軍本乘赤壁大捷士氣高揚,望可一舉破曹,然相方大小十餘戰,未決勝負,則吾軍可恃之氣已失;

     又曹營大將張遼,驍勇之士也,好謀能斷,又有李典、樂進共守合肥,縱孫家雖傾一國之力亦弗可攻下。若勉強攻之,雖得一合肥而江東殆盡,非國計也。主公不得不察之。」

孫權「子義所言有理,然 吾軍大舉興師,方折一將,今退恐有損國威,為曹賊所笑矣,他日教孤江東子弟如何再戰?子義,若孤攻合肥不下,亦雖小勝張遼,斬李典之首以葬宋謙之魂,孤便退。」

太史慈「既主公心意已決,子義當傾力助之,兵法云,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吾聞李典、樂進乃曹操舊臣,然張遼,昔溫侯呂布之部曲也,今張遼降臣之身卻日益顯貴,李典、樂進理當不服…」

孫權「子義欲使離間計否?」

太史慈「吾手下一人姓戈,名定,與張遼手下養馬後槽是弟兄。今可教後槽探知張遼彼方動向,方可計算。」

 

 

曹營

張遼「 可有消息?」

探子「將軍,探得將軍母早於長沙病逝,而聶夏亦已不在長沙」

     原來張遼本姓聶,後避怨改姓,其弟聶夏,見關中亂,攜老母避亂奔江南,張遼自征南以來,不時差人打探遺弟音訊。然張遼自知曹營諸將對自己多有不服,為免生支節,只教人陰而探之矣。

張遼「 善。此事當不可張揚,來日再與吾探之,拿些酒肉慰勞兄弟,先退下!」

探子「謝將軍!」

張遼(聶夏…)

 

太史慈帳中

太史慈「可有消息?」

戈定「聶夏一家已被接到府中」

太史慈「很好,戈定,一切依計行事,先將聶夏消息傳致曹營,以亂張遼之心,並揚言吳主要以聶夏換取李典首級,則李典不安,必不信張遼,遼又斷一臂耳」

太史慈(孫伯符,吾定不負 汝當年所托,必傾力輔助汝弟,…請伯符保佑江東…)

 

合肥

李典「甚麼?孫權要以吾首級換取張遼之弟,張遼那小子何時姓聶了?」

     張遼自知不可再隱瞞,於是與李典、樂進將事情始未一一道來…

李典「汝與李某雖素不和睦,然吾卻不信堂堂張遼會任由碧眼兒宰割,以李某首級換取汝弟性命…吾所慮者,孫權以汝弟作質,汝安能全心作戰?」

張遼「吾初亦慮此事,然事已致此,一切當以國事為重…」

     是日孫曹大戰,吳軍敗退。

 

孫權大營

孫權「子義,孤軍已如汝所言所敗退,那下一著是?」

太史慈「只等後糟消息」

傳令「報,後糟使人報來,舉火為號,引兵內應。」

孫權「戈定何在?」

太史慈「已混入合淝城中。某願乞五千兵去。」

諸葛瑾「張遼多謀,恐有準備,不可造次。」

太史慈 「大凡兩陣交兵必須掌握時機,今讓曹軍小勝以驕其兵,實吾軍精英未出,而曹軍損耗,此一勝也;

     李典素不服張遼,現引張遼決戰,李典在後,事急亦不傾力相救,此二勝也;

     張遼聞遺弟在吾軍中,決難以全心作戰,則張遼進退失據,若先從小路設伏,張遼可擒矣;

     今計策已定,敵軍心亂,吾軍乘報宋謙大讎之氣,合肥一舉可破,手刃李典,宋謙讎得報矣。子瑜所慮者,張遼也,然多謀豈只張遼!子瑜長者,慮事萬全,子義當慎行之。」

     孫權撫掌大笑稱快,曰

孫權「子義,國士也,子瑜弗慮」 

 

   

     卻說戈定乃太史慈鄉人。當日雜在軍中,隨入合淝城,尋見養馬後槽,兩個商議。

戈定「吾已使人報太史將軍去了。今夜必來接應,你如何用事?」

後槽「此間離軍中較遠,夜間急不能進,只就草堆上放起一把火,你去前面叫反,城中兵亂,就刺殺張遼,餘軍自走也。」

戈定曰:「此計大妙!」

 

 

    

     是夜張遼得勝回城,賞勞三軍,傳令不許解甲宿睡。左右曰:「今日全勝,吳兵遠遁,將軍何不卸甲安息?」

張遼「非也,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倘吳兵度吾無備,乘虛攻擊,何以應之?今夜防備,當比每夜更加謹慎。」

     說猶未了,守將報吳軍復再兵臨城下,叫陣者乃太史慈,張遼登樓視之,嚇見追尋多年之遺弟聶夏亦在敵陣之中,張遼子張虎下令曰

張虎「傳令各軍,不準放箭!!」

     城下太史慈大笑曰

太史慈「張遼將軍,汝失散之遺弟已經尋獲,請帶同李典首級下城團聚!」

     張遼沈思,一瞪眼,對左右曰

張遼 「備馬」

     只見張遼引常征十五騎出城,直闖吳軍陣中,欲劫回 其弟,太史慈未料張遼有此險著,下令放箭,自則拍馬直取張遼。張遼扶了聶夏上馬,且戰且退,太史慈見狀大喝曰

太史慈「張遼休走!!」

     慈乃引弓射之,張遼身後聶夏應聲倒地,張遼從騎亦僅餘二人,張遼喜得尋回其弟,卻又瞬間失去,心底悲憤交集,卻亦以大局為重,急退回城,城門未及關,太史慈已引軍從後追擊,曹軍形勢甚急,忽見後寨火起,一片聲叫反,報者如麻。張遼 強忍喪弟之痛,急喚親從將校數十人,當道而立。左右曰:「喊聲甚急,可往觀之。」

張遼「豈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驚軍士耳。如亂者先斬!」

     不移時,李典擒戈定並後槽至。遼詢得其情,知但見城樓舉火,則表張遼以糟刺殺,遼乃將戈定、後槽立斬於馬前。此間太史慈追兵亦致,張遼曰

張遼「 太史慈既早有設計,何不成其美事,以葬吾弟之魂…」

     便下令依計行事,於城樓上舉火為號,教曹營諸將大喊作反,張遼將軍被刺身亡。

太史慈見城樓舉火,以為張遼以死,引軍挺槍縱馬直入守府。見府前立二人,並執二將首級,以為乃戈定、後槽已取張遼、李典首級,忽見其中一將曰

「放箭!」

    

     城樓上萬箭俱發,亂箭齊下,太史慈方知中計,急退,身中數箭殺出。背後張遼、李典上馬追撃,樂進伏軍殺出,吳兵折其大半,乘勢直趕到寨前。陸遜、董襲本伏兵於外,知事變,乃殺入重圍,救出太史慈,曹兵自回。    

 

    

     孫權見太史慈身帶重傷,愈加傷感。張昭請權罷兵。權從之,遂收兵下船,回南徐、潤州。比及屯住軍馬,太史慈病重。權使張昭等問安,太史慈 長嘆曰

「 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後人有詩讚曰:

矢志全忠孝,東箂太史慈。姓名昭遠塞,弓馬震雄師。

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戰時。

臨終言壯志,千古共嗟咨。

 

    孫權聞慈死,傷悼不已,命厚葬於南徐,北固山下,養其子太史享於府中。 太史慈生前曾進言孫權,即使變故亦不可害聶夏妻兒,然孫權悲痛切齒,乃斬聶家老少,差人盡數獻於張遼,遼深感哀痛,遂以其兒張虎作聶夏嗣,以全聶氏之後。

   數年後,張遼守衛合淝,李典將軍深明大義,雖與張遼不和,絕不因私怨而忘公事,對張遼言聽計從。張遼親率八百死士,身先士卒,眾人大喊「張遼 來也!!」,擊退了十萬吳軍,將孫權圍於小山上,斬將二員,威震逍遙津。

   以後孫權聞領軍為張遼,莫敢莽進。曹丕以為合淝之戰,僅八百破十萬,自古用兵,未曾過之。曹丕見過張遼,將之比作古將「召虎」,稱張遼為國之爪牙,日益見重。

(若有任何感想歡迎到聚義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