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市
所謂互市 ,乃互相買賣之意。按《後漢書》.卷四十八.《應奉傳》:「唯至互市,乃來靡服。」三國時,魏蜀對立,益州與中原幾無貿易可言,至於吳魏、吳晉對峙之時,荊揚諸州與中原, 以官為互市最多,至於國與國間的民商互市,則是相當困難。 魏吳二國間的互市,在史書上多有記載,如《吳志.吳主傳》注引《江表傳》曰:黃初二年,魏文帝遣使求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鴨、長嗚雞,系臣奏曰:「……宜勿與。」權曰:「……被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皆具以與之。 又《吳志.吳主傳》嘉禾四年曰:魏使以馬求易珠璣、翡翠、玳瑁,權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馬,何苦而不聽其交易?」
《魏志.夏侯尚傳》注引《世語》曰:經字彥偉,初為江夏太守,大將軍曹爽附絹二十匹,令交市於吳,經不發書,棄官歸。 《晉書.周濬傳》曰:初吳之未平也,浚在弋陽,南北為互市,而諸將多相襲奪以為功。 可見魏吳二國己有一定互市關係,然此關係只建基於互通有無的易物模式,此因二國貨幣並不流通,故亦未能稱為成熟之貿易體制。
《吳志.吳主傳》注引《吳歷》曰:黃武二年,蜀致馬二百匹,錦千端,及方物。自是之後,聘使往來以為常,吳亦致方土所出,答其厚意焉。 《吳志.薛綜傳》注引《漢晉春秋》曰:孫休時,珝(綜子)為五官中即將,遣至蜀求馬。
三國以外的域外貿易,魏以陸路較盛,《魏志.倉慈傳》,傳謂倉慈優待西域雜胡之來貢獻者,而隨來胡意與之交市。 吳國則海上貿易較盛,《梁書》卷五十四所記大秦賈人秦論至吳事。相比二國,蜀 國之域外貿易似不足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