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輪

 

    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中間是一個海港,現在有海底隧道,過海十分方便,但在早年市民要來往兩島,就非靠船隻不可,世紀初主要的渡輪公司有兩間天星小輪和油麻地小輪。

在有小輪以前:

     文憲記載,香港的渡海服務早在1873年已經開始,碼頭的設施十分簡陋,只是用竹枝搭成。香港開埠初期,人們就只能靠一種俗稱「嘩啦嘩啦」的蒸汽小帆船渡海,這種船在早期也有另一個名稱:「佐治丙」因為第一間經營這種小船的公司叫George Bing(譯成佐治丙)。在此很久以後才有天星小輪(不是公司),這些小輪只是簡陋的木椅小船。由於當時九龍並不發達,所以頂手多次依然虧本。

天星小輪:

    天星小輪是香港第一間私型小輪公司,創立於1898年,前身是紐魯茲公司。當時航線只有一條,是來往中環與尖沙咀。當年的中環碼頭在德輔道中,九龍的碼頭在現在的海運碼頭。初的碼頭是用竹和木建成的,直至1919年給風暴吹塌後才改用剛筋水泥建碼頭。而香港最早出現的三首小輪叫「晨星」,「暮星」和「導星」。

    天星小輪的特色是兩頭船,即是兩端都有駕駛室,這樣就可以直泊碼頭,開船後不必掉頭也可行駛。直到今天,天星小輪已增加由中環或尖沙咀來往灣仔和紅磡的航線。

油麻地小輪:

    油麻地小輪於1923年成立,是香港第二間小輪公司。最初是行走港島至油麻地,旺角和深水步。1932年統一碼頭建成後,汽車渡海小輪就開始服務,期後開辦離島迴航線,由港島開出,先到坪洲,然後長洲,最後是梅窩。隨著離島的發展,長洲和梅窩分成不同航線,而海底隧道通車後,油麻地小輪就專注發展離島航線。

    1999年,油麻地小輪專營權期滿,由已預先投得專營權的新世界第一公司接辦。

早期小輪的形式與收費:        

    1942年,香港第一艘小輪「文星號」(雙層的,像相片中的樣子)正式投入服務,此後小輪公司採用這些少輪至今。早期的渡海小輪是用蒸汽推動,燃料是煤炭,直至1948年才改用柴油推動。

    最初小輪分樓上頭等,收費1毫,樓下近船頭二等,收4仙,樓下近船尾三等,收2仙。至1929年取消二等,全層樓下為三等。現在的小輪上下層的收費仍然不同,上層的較貴。                       早期的渡海小輪                  

 

 

小輪大事

小輪被劫懸案:

    早期小輪公司是容許江湖買藝者,小販等上船,十足大笪地。由於小輪船速慢,乘客籍此消磨時間。在三十年代某天,有大約十個海盜喬裝成賣藝者上船,開船後即拔搶指嚇要船員將船駛往大鵬灣附近的荒島上,船上近百人被洗劫一空,劫匪得手後離去,此案至今仍是未破懸案。

加價引起暴動:

    天星小輪在1966年4月宣佈5月1日起船費頭等由2毫加至2毫5仙,三等由1毫加至毫半,加幅達50%。4月4日,青年蘇守忠在中環碼頭外絕食靜坐抗議加價,翌日多9名青年加入,警方以阻街拘捕蘇守忠。他在4月6日提堂後保釋,當日群眾遊行至港督府請願,黃昏由北角遊行至中環,再分批渡海至尖沙咀和深水步,在彌敦道集合。晚上大約九時警察揚言不解散就捉人,並拘捕一名男子,引起民憤,群眾乘機攪事,推翻車輛,縱火直至翌日清晨6 時才平息。

    這次暴動估計有5千人,警方拘捕了數百人,報紙以「半島變恐怖城」來形容這次事件,政府立即頒布戒嚴令,連續4 晚宵禁並通知市民政府還未批準加價。

 

資料來源:吳昊《香港老花鏡 之 生活舊貌》     鄭心墀《趣談今昔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