纜車/電車

 

    電車早在1902年便在香港出現,不過當時只是行走山頂路線,即是今天的纜車。

纜車的歷史:

    香港開埠初,英國人大多住在扯旗山(太平山)頂,上落市區往往要經迂迴曲折的山路,很不方便。在1885年,工程師到各地考察後,決定使用由綱纜牽引的軌道爬山車,由花園道直上山頂,全程1.365公里。三年後(1888年)建造完成。由港督德輔剪綵,5月30起開始服務。 

     香港早期的纜車        

    早期的車箱用蒸汽推動,有30個座位,一半以上是開放式的。1926年改用電力後,坐位改為50個,但車尾還有18個露天坐位,但收費比有蓋的便宜。1948年改用金屬車卡,沒有露天位。至於現在有72個坐位的鋁製車卡,則是在1959給換上的。

.

電車的收費與路線:

    1903年,電車公司在港島鋪設路軌。同年7月30日正式通車。由於當時只有人力車,馬車等非機動交通工具,所以電車的出現,隨即引起大家的好奇。

    電車的第一條路線一是由中環行走至天樂里,1960年才開辦灣仔至北角的路線,電車可直達七姊妹泳灘。直至現在的路線是由堅尼地城至筲箕灣。

    最初電車是單層的,用帆布做車頂。車頭是頭等,車尾三等而無二等,在入口處有人售票。後來才加上上層,上層改為頭等,下層是三等。今天,電車的收費是最便宜的,但在早年,因車速比人力車快三倍,收費自然較當時的一般消費貴︰

頭等6仙,三等3仙,在那時,6仙已可吃3碗白粥和2條油條,所以電車也屬於高消費品。收費在戰後改為頭等2毫,三等一毫,後隨通脹加至現在不分等級,一律2元

電車廣告:

    電車廣告早在1921年已經出現,起初是在車上頂加四塊木板,放廣告在上面,後來才漸漸發展成車身廣告,廣告商大多是藥廠。在報紙,收音機尚未普及的時期,會有重要新聞,消息等貼在電車旁,途人便可知道了。

電車趣事

搭霸王車

    先說「搭霸王車」,在相片中我們可以見到很多人手握電車的門窗邊,半個身子掛在車外,現在當然沒有這樣的事。但在早年,由於電車行駛速度慢,有不少人遇到行駛中的電車,便趕緊跑上前一跳,握住車的門窗邊,掛在車外,快到站時就跳下來,不用付錢,這樣就可搭「霸王車」了!

跳車

     至於跳車的情形,最初的目的其實是貪方便。早期的電車只有門口,沒有閘的,有些人見自己要去的地方在兩個站中間,就在差不多到的時候跳下車;又或者趕到車站時電車剛剛駛去,又不想等下一部,就追前跳上去。日子久了,就成為年輕人的新玩意﹕本來車是停定的 ,他偏不上,等到車開行後,他才 跳上去,又或是快到站時先跳下車。後來車門裝上拉閘,防止人們跳車發生意外,此後     這種情況就沒有出現。  

 

   搭霸王電車的情景

 

 

資料來源:吳昊《香港老花鏡 之 生活舊貌》     鄭心墀《趣談今昔香港》